600年海阳大秧歌扭出精气神
“没有秧歌不叫年。”农历新年,“山东海阳大秧歌贺年会”在海阳隆重上演。500多名群众组成的10支优秀秧歌队从邮政广场出发前往新元广场,并在路上进行了串街表演。上万海阳市民前来观看演出,将演出现场团团围住。上午7点开始,从全市遴选的10支秧歌队穿行海阳市区,乐大夫手执甩子、舞步灵动,箍漏匠与王大娘戏逗打闹、俏皮周旋,丑婆与傻小子滑稽跑动,追逐嬉闹……偌大的广场人声鼎沸,欢声雷动。海阳大秧歌集歌、舞、戏于一体,以古朴豪放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序、恢弘的表演气势和庄重的礼仪仪式而著称于世,在历史起源、丰富发展、传承创新过程中,演绎蕴含着勤劳品质、刚柔并济、爱国精神三大时代价值,是中华优秀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璀璨结晶。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近600年。秧歌起源于劳动,因常用领唱形式,具有号子特点,亦称“秧号子”,其历史可上溯到明洪熙元年(1425年)。早期的海阳秧歌,没有固定形式和演唱脚本,大都是即兴发挥,或依靠老艺人言传身教,秧歌的内容也并不丰富。后来,随着对外来艺术的逐步接纳,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多元化,它吸收了民间武术的英武功架与戏剧的表演技艺,开始有了角色,像乐大夫、箍漏匠和王大娘、货郎和翠花、老头和老婆、丑婆与傻小子、相公与小姐以及猪八戒背媳妇,这些角色有唱有舞,秧歌队显得丰富多彩。
随着海阳秧歌的大兴,秧歌流派也开始成形,形成大架、小架两个流派。凤城、东村、徽村、大阎家、二十里店、大辛家、留格庄一带,为大架的代表,朱吴、高家、盘石店受其影响,亦属此派。该派的乐大夫、霸王鞭、花鼓、樵夫的动作,多仿武术英姿,雄勇、大方;其它角色的舞姿,则文雅飘逸,仅以打击乐器伴奏;小架则以行村、辛安、郭城、发城、徐家店、战场泊、泉水头、黄崖、小纪等地为代表,其舞姿少拳术功架,动作小巧利落,风格粗犷简约,以打击、管弦乐器伴奏。
进村的时候,舞队要鸣三眼枪三响,示礼报信,该村会首率秧歌队或村民击乐相迎。乐大夫指挥乐队、演员,由慢到快热烈欢舞,行“三进三出”礼,每番趋步向前,双手托伞,躬身行礼,然后率队进村。
进村之后先要“耍大场”,舞队进入广场,以“慢走阵”舞圆场。把乐大夫如众星捧月搬围在中间。乐大夫是秧歌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这是一个最难扮演的角色,他不仅要有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还必须能即兴编出合口押韵又讨喜的词儿。乐大夫唱罢开场词,锣鼓点紧密起来,秧歌队开始绕场跑阵势,以“快走阵”紧张扭舞,或单队或双队或多队,连续跑出巧妙变换、多姿多式的阵势。这时候,轮到歌舞角色出彩了。最聪明机智的角色得算是王大娘和箍漏匠。王大娘多是村里的厉害老婆或老头扮的,这个角色要能闹能“耍飙”,脸皮必须得厚,动作必须疯。对于王大娘这个角色,有好多种说法,传得最多的是说她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到之处颗粒无收,而箍漏匠则是南天门的土地神,不仅要砸了缸,还得想法缠住到处找箍漏匠补缸的王大娘。所以,这二人会通过跑、追、阻、扑、打各种舞蹈动作,向人们演绎整个故事的情节。
收场时,村领导把早就摆放在桌上的香烟糖块全部交给跟着秧歌队背麻袋的那个人,乐大夫致答谢词后,率队行“二龙吐须”、“三进三出”礼,然后就开始了拜全村的“串街”仪式。串街时,仪仗前导,鼓乐交响,演员边舞边行。以两路纵队为基本队形,节奏时快时慢,队形不断变换,多采用“串剪子股”、“双龙摆尾”等套路。若遇松门、牌坊、神驾、寺庙、祠堂,均须行三拜九叩礼。串街秧歌的精彩之处是腰鼓队,一色的精壮汉子,腾挪弹跳,鼓声雄浑厚重。腰鼓队两边聚着的,是未出阁的大姑娘。她们眉眼飞动,脸若桃花,多少亲事的缘起,就成在这激昂快乐的瞬间。YMG记者钟嘉琳
新闻推荐
2017年12月25日区(管委会)街道办村(居)包社区领导总户数已签协议户数(已拆除户数)未签协议户数莱城区(马保岭)凤城街道(刘胜群)东升(马道佳)韩卫英719413(413)306东方红(徐加华)高学常263240(240)23北埠(庞家岭)(李茂...
海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海阳,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