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惊艳!“为鲁绣而生”的山东大汉, 烟台市鲁绣民间传承者张京艳,潜心刺绣30余载,被行业内称为“张飞绣花”

今晨6点 2016-10-01 20:00 大字

YMG记者姜晓摄影报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烟台市的鲁绣民间传承者张京艳,用他的一针一线织绣着属于他的色彩人生。他绣的人物,形象逼真;绣的花虫鱼鸟,生动活泼……乃至他的绣品挂在墙上,很多人都以为是一副画,而不会想到是一幅绣品。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把跃然绢帛上的刺绣,与这个1.75米的个头、体重200多斤的五大三粗的山东大汉联系起来,难怪他在行业内被称为“张飞绣花”。

“我就是为了鲁绣而生的。”张京艳一直这样说。

上世纪80年代,他四方求学,潜心研究鲁绣30余载,汲取、积累、创新,在他鲁绣创作道路上迈着坚定的脚步。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他创新出多种鲁绣针法。如今已过知天命的张京艳,更是立志把民间的鲁绣艺术发扬光大。

不惧嘲笑,“张飞绣花”一绣就是30多年

记者来到张京艳的工作室“鲁艺绣苑”时,他正围着一个红颜色的大围裙,聚精会神地刺绣。仅有10余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摆放着两台缝纫机;房间四处堆放着画上构图的布料;东面墙壁上挂满了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线圈,颇为壮观……

张京艳1963年出生在海阳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有一个刺绣梦。他至今还对儿时母亲绣鞋垫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成为刺绣艺术对他最早的启蒙。

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1979年,张京艳不辞劳苦到新疆塔城美校学习美术工笔,这为以后他刺绣构图打下了基础。从新疆回来后,1982年他正式接触刺绣,到海阳郭城的工艺美术品厂跟老师学习刺绣。当时一起学习刺绣的46个人中,只有他一个男人。

乡亲们都嘲笑他:“一个大老爷们儿,干点什么不好,非要绣花?”可他不为所动,“我就是喜欢刺绣,我坚信一定能绣好。”经过学习后,他从46人中脱颖而出,率先出徒,并开始接受刺绣厂派给的外贸订单活,这让耻笑他的人们大跌眼镜。

张京艳围绕鲁绣做了太多的事情:开过刺绣厂;搞过培训班;给其它刺绣厂做过设计;工作之余,拜师访友,潜心研究,立志把流传于民间的鲁绣艺术发扬光大……如今,无论春夏秋冬,他每天早晨6点都会雷打不动地准时到楼下的“绣苑”刺绣。除了中午回家吃饭,他一天至少要绣上12个小时。

从1982年接触刺绣,张京艳一绣便是30多年,业内称他为“张飞绣花”。

继承加创新,独创属于自己的鲁绣针法

“我这辈子可能就是与刺绣有缘,注定要做刺绣这一行。平时如果心情不好,一坐在椅子上开始刺绣,之前的一切烦恼,都会立即被抛到九霄云外去。”说起刺绣,张京艳眼里闪烁着光芒。

鲁绣的针法较多,张京艳在工作之余尝试着用不同的针法来加工绣品。他在鲁绣传统针法和技法的基础上,自创了很多属于自己的鲁绣针法,虚针、乱针、晕针、运针等针法。

张京艳向记者解释:“在刺绣过程中,要讲究色与色之间、针线色彩间的过渡。如果色彩过渡不好,色差明显,绣出的东西显得不自然。”为更好地实现色彩过渡,他发明了“晕针”手法。而绣人物的脸、手等肤色,他认为一定要用“运针”手法,一旦绣错,针线构局便会大乱,整幅绣品便会因为一个小失误而报废。

一套《百骏图》,卖出了15万元高价

老张的刺绣灵感,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以及在日常中孜孜不倦的学习。

无论绘画,还是刺绣,创作人在对鱼进行创作时,都会担心出现没有精气神的“死鱼眼”。为了绣好鱼眼,他特地养了鱼,时常观察鱼的眼睛和各种形态。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京艳绣出的鱼,活灵活现,眼睛更是传神生动。“我喜欢有灵性、有生气的东西,它们能给我灵感。”他说。

由于不断探索、创新,张京艳的作品,无论是最初出道时主要绣制的猫、狗、虎等动物,或者牡丹、兰花等花草,还是后期主要进行的人物制作,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张京艳绣了一幅邓小平鲁绣画像,被烟台三站管委所收藏。而他在几年前绣制的四联一套的《百骏图》,被人以15万元购走。

他自豪地说:“几十年来,烟台京剧院、吕剧院演员所穿的戏服,烟台市区范围内的大部分新娘装,基本上都是出自我的手。”自从参加过第二届APEC博览会之后,张京艳的名声大噪,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以及马拉西亚等10余个国家的客户都纷沓而来,购买他的鲁绣。

除此之外,他还给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配音演员、导演丁建华、主演电影《喜盈门》的演员温玉娟等不少名人绣过衣服。而烟台的王迪,全国各地进行演出的服装刺绣都出自张京艳之手,“我给王迪绣衣服,已经绣了12年了。”

在演艺界,穿过张京艳刺绣过衣服的人以及刺绣业界的不少人士,都尊称张京艳为“大师”。因为他们认为,“张老师的技艺是真正的手艺,没有几十年的沉淀,根本无法绣出如此高超的作品。”如今通过一些明星的传播,更加扩大了张京艳的作品知名度,今年春节过后,央视也向老张伸出了橄榄枝,要对张京艳和他的鲁绣做节目进行宣传报道。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技艺传承下去

有如此高超的技艺,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张京艳携带他的鲁绣,去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张京艳总是会心一笑:“申不申遗,倒无所谓,但我会继续为这门技艺而努力。我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我的技艺传承下去。否则,我独创的一些鲁绣技法,无人继承,会很可惜。”

为了传承鲁绣技艺,张京艳早在1984年便办起了培训班,先后收了3400多个学生。遗憾的是,很多学生都半途而废。“当时只有几个学生能绣出花鸟鱼虫等,但没有一人能单独绣出一幅人物绣。现如今,那几个能绣花鸟鱼虫的学生,也因为刺绣太累而抛弃了这门技艺。”他说。

随着张京艳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不少驻烟高校负责人登门邀请他到大学里开设刺绣课程,但被他拒绝了:“我这人不善于言辞,也不会讲那些大道理。我已经50多岁了,只想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鲁绣创作上。现在出去遛狗、晒个太阳的时间,我都觉得舍不得,我觉得时间太宝贵了!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创作一些鲁绣的精品……不过,如果遇到有天赋的人,我真的很想把这手艺传给他。”

谈起将来的打算,张京艳说:“我打算要绣一个《母亲》系列的作品,老人不好绣,需要很扎实的功底。之后,我还要绣一个《父亲》的系列。早在30年前,我就一直想绣一幅罗立中的油画《父亲》,但是一直没有敢动手,因为这幅画太难绣了,画中父亲的眼神里,包含的东西太多了,不仅有眼神,还有更深邃的东西……如果创作不好,我会觉得对不起罗立中创作的《父亲》这幅画……”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溜冰”余味弥漫三男子被堵在屋里

晨报讯(YMG记者张韬通讯员张元见)6月22日中午,海阳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民警巡逻至东凤路与海阳路十字路口时,发现一辆崭新的白色起亚轿车悬挂一副车号为“鲁FB...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