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街道:城中村改造“静悄悄”
□特约记者 温静 通讯员 亓慧
2013年11月29日到2014年1月29日,2个月时间,259户在拆迁协议上签字。
没有想象中“烽烟四起”的争执场面,没有阻挠、争吵的激烈场景,没有咄咄逼人的强势发难,凤城街道吴花园社区的城中村改造就这样“静悄悄”,整个社区拆迁协议的签订工作中,无一例上访,无一例投诉。
当2月17日上午吴花园社区居民敲锣打鼓给凤城街道党委送来城中村改造阶段性成果喜报的时候,街道城中村改造指导小组的工作人员笑了,笑容的背后是他们几个月来的努力。从工作伊始的乐观到中期的畏难再到协议签订工作的柳暗花明,“静悄悄”的两个月背后充满了他们亲历城中村改造“凤城模式”的甘苦酸甜……
说到吴花园的拆迁,不能不提与之相隔几百米的东升社区东岭片区。这两个片区的推进差不多是同时的,也是在同一个改造指导小组统筹下进行的。
吴花园社区259户,东岭片区357户,总共616户的拆迁任务,需要凤城街道派出多少干部?在以往这个数字可能得两位数,而这次,是3个!
作为一个城中村,吴花园村社情复杂,两年换了三任书记,第一轮城中村改造错失良机。而今,多数村民还住在十余年前的旧平房里。繁华市区有这样一个城中村,影响城市形象不说,关键是村民守着金饭碗却享受不到城市发展的成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拆迁改造刻不容缓。拆迁不是为了拆,而是为了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助推区域“破茧成蝶”。而面对城中村改造如何不“拆”出矛盾,不“改”出纠纷,着实让凤城街道的一班党员干部费了一番心思。
吕花园、孟花园、石家庄……几个城中村拆迁改造的经验让凤城街道的党员干部们反思:以往在城中村改造中我们投入的管理成本那么高,群众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症结在哪儿?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凤城街道意识到从旧有管理观念中解放出来,发动群众自主拆迁改造,是不二之选,而这次凤城街道正是走了以社区、村居为主体,“群众自治”的路子。政府不再大包大揽,3个人组成的指导小组是城中村拆迁改造的主心骨,从宏观上统筹、引导,把微观层面的具体运作,全部交给村自治组织,难办的事让村民商量着办。
吴花园社区拆迁改造不是街道说了算,也不是社区两委说了算,而是采用“群众自治”,公开推选群众代表,成立“自主拆迁改造委员会”。每五户推选一名代表,公开推选出47名拆迁户代表,并公开选举产生9名代表组成“自改委”,负责社区拆迁规划事宜。根据外出学习经验,凤城街道对签约期100天、签约率100%的“双百”方式进行了改进,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划分为6片,每个片区单独推进,实现了整个社区拆迁协议签订的有层次推进。“为自己拆迁、为自己开发、让自己受益”成了广大居民的共识,以“拆迁群众利益捆绑”为纽带,通过“自改委”组织实施,实现多数群众做少数群众工作,破解了拆迁难题。用街道纪委副书记、改造指导小组组长王振军的话说:“以前拆迁政府主导,多数人谈,大部分人看,少部分人干,而现在的模式,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把群众都发动了起来。”不仅如此,让群众说服群众的方法起到了明显效果。话不说不透,理不辨不明,一些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发难者”在群众的质疑声中,调门越来越低,最后偃旗息鼓。通过群众给群众做工作,强势群体的不合理要求得到抑制,普通群体的利益就得到了最大的维护。
吴花园的拆迁改造过程就像是一出圆满的戏剧,舞台上是259户居民“演员”,幕布后是承担“编剧”任务的9个自治改造委员会委员,9个“编剧”背后则是统筹大局的3位城中村改造指导小组的“导演”。
“自改委”和指导小组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城中村改造“凤城模式”在其他城中村拆迁改造片区的希望,看到了群众在基层管理方面的巨大能量。城中村改造改的是落后的群众人居环境、城市面貌,考验的却是党委政府驾驭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对这份考卷,凤城街道的答案是完美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亓慧)2014年,凤城街道切实按照市委“七项竞赛、四大突破、四个提升”的指示精神,谋划创新,重点围绕“12231”发展思路,锻造新凤城。即“盯住一个目标(力争2014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