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坛“搭台子”问道课程“验方子”——— 莱城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校长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 吴骞 通讯员 吴其林
“课程观决定教育价值观,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素质结构,课程实施质量决定教育质量。”“学校教育的产品是课程体系。”“只有课程设置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我们的学校才称得上最理想的学校。”……莱城区初中、小学校长摆理念、说思路、讲实施、谈成效,竞相登台论道课程建设。12月18日、12月26日,初中、小学课程建设校长论坛分别在凤城初中、实验小学举行,22名初中校长和31名小学校长,共研课程建设之路,共论实施之法,共议评价之策。
论建设:从理念走向行动
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建设。各中小学按照突出国家课程、重视地方课程、开好学校课程的基本要求,着力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新体系。凤城初中张丰俭校长提出:“课程建设必须基于学科素养提升,着力构建生本校本课程新体系。”该校突出学科课程拓展,突出学生的自主选择,开发了“一笔一画写字,争分夺秒读书”、“自能作文”、“趣味英语”等学科拓展课程。花园学校实现了课程的建设制度化、目标具体化、内容特色化、实施规范化、评价多元化。“课程是文本与生活的总和,体验既是过程也是目标,我们通过开设不同的活动课程,丰富学生体验。”吐丝口小学校长李金之校长如是说。学校以体验教育为主旨,逐步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整合化、学校课程多样化、班级课程个性化”的四级体验课程体系。
论实施:从封闭走向融合
课上学生自主了,课时如何保障?各位校长从课程整合上讲看法,论实施。“当课程和教材不再适应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变更、重组、改造课程和教材。我们的做法就是由国家课程到学校课程即课程的校本化,学校课程到生本课程即课程的生本化。”方下中心小学校长王建的观点鲜明。羊里中学校长孙慎会与教师同研究、共探索,采取文本删减、文本补充、文本合并、文本拆分等方式,对教材再加工、对课程深融合,打破了学科章节界限及学科间壁垒。汶源学校校长吕荣珍认为:“学校课程决定师生的学校生活。”学校坚持两条主线:开展单元主题教学,推动教材自身内容的整合;根植生活立足长远,推动三级课程的整合,生活教育大放异彩。
论走向:从单一走向多元
从校本课程到班本课程,从师本课程到生本课程,课程建设与实施回归生活,回归人本。实验中学校长孟广臣围绕学校强力推进的自主教育,阐释了“微课程”里的大教育,校园普及礼仪操、学生共吟礼仪三字经,扎实推进晨诵、午习、晚悟读写课程,拓展班本课程建设,开设了中国象棋、二胡、巴乌等特色课程,打造了20个全省一流特色教室,走活了“高质量、轻负担”的素质教育之路。苗山中心小学校长栾兆清讲述了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学校基于课标、基于教材,以学科课程为基点,向周围辐射,如集融合识字、写字、主题晨诵、群文阅读、读绘童话、随笔作文课程于一体的文化语文和讲题比赛、思维训练、学法指导、数学阅读等课程的智慧数学,课程建设日趋多元,更加适合学生。
论长远:从规范走向特色
在论坛中,开齐、开足是课程之本,开精、开好则是课程之要。随着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推进,大思品建设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实验小学校长毕淑娟认为:“生态课程,就是着眼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学校开发了益智类、养心类、怡情类、润德类、健身类、实践类、博知类、远足类课程,师生不受班级制约,根据特长,自愿报名,自由组队,自主活动。口镇中学校长张伟则诠释了“大思品”做法,学校以思品课为龙头,对三级课程及三级课程学科间、学科内部进行梳理、整合,将思品课、学科教学、学校课程、艺体活动、综合实践等学校日常工作都纳入“大思品课”的内容范畴,形成了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创造教育、公民教育四大系列十六个主题的思品课活动。凤城街道中心小学校长李洪林对“周末喜相逢”校本课程建设情有独钟,每周五下午的天籁之音、吴伯箫文学社等40多个活动课程成为学生放飞个性、收获成功的舞台。
论坛搭台子,问道验方子。“举办中小学校长论坛,就是为校长搭建起学习交流、展示风采、助推成长、理清思路和公开、公平进行课程评价的平台。”莱城区教研室主任王俊相说。论坛采用校长演讲、课件演示、实物展示的方式进行,有课程观的论述,有过程的探索,有成果的展现,成为校长们借力借智、互惠共赢的对话厅、竞技台和交流场。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亓慧)正月初八早8点,凤城物流港会议室里,副局级以上干部凝神聚力定目标、谈打算、谋发展,众志成城咬定大项目,摩拳擦掌决战2013。新年伊始,凤城街道对过去的一年进行了深刻反思、剖...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