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截至目前,烟台市已有近300人登记捐献遗体, 遗体捐献:延续生命之光

烟台日报 2012-03-14 18:26 大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之不孝”是人们思想中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志愿捐献者逐渐增多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记者昨天从烟台市红十字会了解到,目前烟台市共有近300例登记捐献者,其中有11例遗体成功捐献、6名眼角膜成功捐献、1名器官成功捐献,最小的眼角膜捐献者仅有两岁半。

两位老人接连捐出遗体

“我的母亲刚刚去世,家人希望按照老人的遗愿,将遗体捐献给港城的医学、教育事业。”7日上午,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电话那头一位声音哽咽的男士称,捐献遗体的是他61岁的母亲,她在数年前身体健康时,通过媒体看到关于遗体捐献的宣传报道,产生了要捐出自己遗体的想法,并在烟台红十字会办理了捐献遗体的登记手续。

当天上午,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向死者献上鲜花,并向其家属颁发了遗体捐献荣誉证书,在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后,将遗体交给接收单位,完成了老人的夙愿。同时,在此前一天,海阳市一位65岁的老人因病突发,经抢救无效去世。其亲属因前期观看过栖霞农民王京春成功捐献遗体的宣传片,萌发了将老人的遗体捐献的想法,家属与海阳市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办理了相关手续。

“现在,广大市民打破了过去的一些传统观念,对捐献遗体逐渐接受。”昨日,市红十字会业务部副主任吉加宽告诉记者,近期咨询、报名遗体捐献的市民络绎不绝。据统计,仅3月上旬5天的时间,烟台市新增登记的遗体捐献志愿者有10多人。

捐献者呈年轻化趋势

“截至去年底,烟台市共有近300例登记捐献者。现在已成功进行捐献的,最小的是一名眼角膜捐献者,只有两岁半。”吉加宽说,这名孩子因为意外死亡,父母将其眼角膜捐献出来。根据国际医学惯例,遗体捐献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遗体本身,指将遗体用于医学机构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二是肝脏、肾脏、心脏等人体器官的捐献;三是角膜、皮肤、骨骼、神经等身体组织的捐献。烟台市目前登记捐献遗体的有近200例,11例遗体成功捐献;登记捐献眼角膜的10多例,有6名成功捐献;近30例捐献器官,1名成功捐献。

记者了解到,在已经登记的志愿捐献者中,大部分人的年龄超过了60岁。“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遗体捐献者都是身患绝症的老人。”吉加宽介绍说,随着现在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志愿捐献者中年轻人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特别是一些高学历者和青壮年党员的加入,使捐献者队伍的年龄结构更加多元化。“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20岁的年轻大学生、孩童,所有年龄层基本都被覆盖了。”吉加宽称。

角膜捐献资源稀缺

“眼角膜是一种十分稀缺的资源,从遗体上摘除后,只能保持6至12个小时,如果成功进行一对眼角膜捐献,可以帮助多名患者重见光明。”吉加宽介绍说,捐献眼角膜的年龄以60岁以下为好,可放宽至70岁。捐献遗体用作医学科研,则不受年龄和疾病的限制。捐献器官的门槛较高,基本要求65岁以下,没有患有像癌症等大病的人。

据统计,我国现有尿毒症患者50多万人,其中30万人可以通过肾脏移植提高生活质量,但每年只有不足2000人有幸接受肾脏移植手术;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其中因角膜伤病失明者近200万人,而每年所做的角膜移植手术仅4000余例。

捐献最大阻力来自亲属

中国人自古就有“人死即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下,许多人对遗体捐献还存在着偏见。记者采访了解到,特别是当一些老人提出捐献遗体的想法时,他们的子女往往会站出来反对。烟台市就曾发生过几例由于子女阻挠,老人去世后遗体无法如愿捐献的案例。

“遗体捐献者把自己奉献给需要的人和医学事业,这是高尚、体面、有尊严的举动。”市红十字会业务部刘主任称,捐献者和亲属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文明与奉献,感动和感召更多的人参与和支持公益。同时,这种奉献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和精神激励,那无疑是对奉献者的最好纪念。

YMG记者刘晓阳通讯员刘月明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海阳质监检测加油设备, 加油计量允许有误差

本报讯(YMG记者姜乾通讯员王慧娇)随着油价上涨,关于加油机的计量举报和计量纠纷也在增多。昨日,海阳市民王先生投诉加油站计量不准。海阳市质监部门检测发...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