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以往一年收一茬,现在一年四季无农闲———, 错时草莓迎丰收

烟台日报 2012-01-09 18:29 大字

时值岁末,甜嫩的大棚草莓开始上市。昨日,记者走进海阳市盘石店镇盘石村,只见几十座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坡上,农民正在暖意融融的温室大棚内忙着调温、调湿,采摘成熟的草莓,装盒入箱。这种错时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产习惯,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地刨食”转为“地生金”

“俺的草莓几乎不用商贩收购,上门订购的都忙不过来。”昨日上午,家住盘石店镇盘石村的村民王子文异常忙碌,尽管他销售的绿色草莓30多元/斤,比普通草莓收购价高出近一倍,但仍然供不应求。

“这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大可放心吃。”走进王子文的大棚时,他正忙着给客户采摘草莓。“之所以说是绿色草莓,你看看棚内的设施就明白了。”王子文指了下棚中间的蜂箱和地下铺设的沼气管道。“秘诀都在这几件设备上。”

近年来,王子文一直致力于探索绿色生产方法,2011年2月,经农业部食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他种的草莓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草莓质量好,直接带动销量提高。”王子文说。

“盘石村土地大多为泊地,南靠一条小河,地质条件好、温度适宜、水源充足,尤其适合发展大棚种植。”村党支部书记安寿光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一直是靠天吃饭,靠地刨食,一年到头挣不下钱,现在好了,村里每个大棚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村民真正富了起来。

“春种秋收”变成“四季丰收”

在该村西部,记者注意到,村民修建的蔬菜大棚,有一户一棚的,也有一户几棚的,每座蔬菜大棚建筑面积在1—1.5亩之间,主栽品种全是草莓。“错季种植草莓,主要是为了赶这个年,年前的价格是一年中最高的。”村民车吉光说。

车吉光是该村最早从事大棚种植的村民之一。十多年前,他在外面干瓦工,看到外地有很多靠大棚种植致富的,就回乡试着搞起了大棚草莓种植。“当初开始时,由于没技术、没资金,我只是试着建了一个半亩的大棚,每年收入也就是三五千元。”车吉光说,后来,由于不断外出学习种植技术,引进新的种植品种,十多年来,凭借精心管理培育和专业技术人员细心指导,已经建起了4个电动卷帘的标准棚,每年收入都在十万元左右,成为村里的富裕户。

“现在政策好,在家种菜挣的钱比打工工资多,村里以前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都回村开始搞大棚种植,我们村发展大棚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安寿光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一年种啥都是收一茬,挣的钱也不多。可现在不同了,有了大棚就实现了四季丰收。(YMG记者姜乾

通讯员姜海波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农技专家雪后田间指导, 麦田需及早划锄保墒

本报讯(YMG海阳记者于洁YMG记者姜乾通讯员李云朋)昨日,海阳市迎来了节后首场瑞雪,一大早,海阳市农技站技术人员就踏雪前往方圆街道北城村,查看田间小麦的苗...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