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海阳的“金字招牌”

烟台日报 2011-12-08 17:46 大字

YMG记者李德强通讯员吕连兴姜长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古老又现代的海阳,文化绵延悠长。

寒冬时节,记者在海阳的大街小巷,却感受着文化海阳带来的浓浓春意,温暖而振奋———距今已有600年历史的海阳大秧歌,“扭”出了海阳,“舞”向了世界,海阳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从“地雷战的故乡”衍生而来,电影、电视剧、戏剧作品层出不穷,依托这一红色文化资源,海阳加大遗址保护开发和精神遗产挖掘,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明年6月即将举办的海阳亚沙会,更是为海阳带来了新的文化支点,依托亚沙会,他们着力打造引领时尚的沙滩体育文化品牌……

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海阳,传统与现代并重,三大“金字招牌”正展示着独树一帜的强大软实力。自古至今,步履铿锵。

六百年大秧歌舞到今民俗文化日日新

历经600年的传承发展,海阳大秧歌已经真正成为海阳民俗文化的“金字招牌”。文化部刚刚公布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海阳再次凭借海阳大秧歌荣登榜上。

海阳大秧歌是海阳人的“家常便饭”。海阳市文化馆馆长李东晓介绍,海阳732个自然村,村村都有秧歌,500多个村有“常态”的秧歌队,最值得一提的是,老、中、青、少“四代”秧歌队都有,连一些幼儿园的孩子都会扭秧歌。

据海阳博物馆现存的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抚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於庭,其乐融融”。从近600年前至今,海阳大秧歌从未间断,民间有“耍正月,闹二月,沥沥拉拉到三月”,“没有秧歌不成年”之说。

海阳大秧歌没有“坐吃山空”。近年来,海阳深入挖掘海阳大秧歌这一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全力打造这一闪亮的民俗文化品牌。在众多的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间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海阳大秧歌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学者及国内外游客前来学习、欣赏。

李东晓笑着说,海阳大秧歌早已见过“大世面”,先后在央视舞蹈大赛获奖、参演北京奥运会,“炫舞”上海世博会,今年又参加了西安世园会,展示了中国优秀民间艺术的魅力。2008年8月8日18时37分,海阳大秧歌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暖场演出中闪亮登场,尽管只是短短3分钟,却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节目;2010年,海阳大秧歌入选上海世博会“山东周”巡游演出节目,让中外来宾一睹其风采;2012年的海阳亚沙会,世界必将再度领略海阳大秧歌的风采。

目前,海阳有基层秧歌队600多支,专业表演队伍20多支,参与群众遍布城乡,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今年五一举办的大秧歌大奖赛,不仅吸引了20多支精英队伍参赛,还邀请山东省、全国舞协的专家担任评委,吸引了北京舞蹈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的师生现场观摩,并促成北京舞蹈学院海阳大秧歌教学研究基地挂牌,将海阳大秧歌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2010年全新创编的秧歌健身舞更是成为海阳人的“家常菜”。“秧歌健身舞动作诙谐幽默,(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随着山东省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设立海岛名称标志的完成,烟台市辖区内的37个海岛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部分海岛有岛无名、多岛重名、一名多写等局面,已经

昨日下午,记者与芝罘区海洋与渔业局的工作人员乘坐渔政执法船,经过20多分钟的航程,来到了烟台市首批设置名称标志牌之一的海岛———舵罗顶岛。在...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