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党员的“回家”路
本报记者 万京华
11月7日,立冬的前一天,天气有些阴冷。在莱城区凤城街道姚家岭新村的建筑工地上,68岁的老党员徐勤合来回地转悠着。
2010年5月,姚家岭开始第二批旧村拆迁改造,共拆迁230户。目前11座新楼已经基本竣工,其它配套设施正在加紧施工,整个新村还是一片大工地。为了让拆迁的村民能在春节前搬进新楼,9月底,村里成立了回迁办公室,徐勤合的精力主要放在了这里,配合村党支部副书记负责调度各种管道的施工工作。
徐勤合有3个办公室:村监督委员会1个办公室,老年公寓1个办公室,新村还有1个回迁办公室。现在他基本全天在工地上转悠。
徐勤合仅仅是名老党员,虽然凤城街道党委特批他享受村“两委”干部的待遇,但他并不是班子成员。看他现在工作的劲头,有谁想到,他曾经有很多年淡忘了自己的党员身份。
徐勤合当过兵,1965年入党,1968年至1978年干过村党支部书记。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看到很多党员的党性意识淡薄,村里几年也不开个党员会,他的心也冷了,便搬到了城里去住,对村里的事再也不管不问。
2007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徐勤烈把他请回了村里,负责老龄、监委、旧村改造等工作。今年初,针对有些党员存在自由散漫、对村(居)工作漠不关心的问题,凤城街道党委实施了以“增强党性锻炼、参与发展、争当表率”为主题的“党员回家”工程,掀起了村(居)党员“二次革命”的热潮。
开通党员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党员读书会让党员献计献策、组织党员干部出去参观学习、表彰先进党员……一次次的活动,让徐勤合原先冷了的心又热乎起来。特别是村里实行的新农村建设工程,让他看到了新希望。他干脆把家又搬回了姚家岭,把城里的房子租赁了出去。他说:“人回来了,心更回来了。原来有劲没处使,现在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小区内到处都在挖土方、填土方。在西沿街楼内侧的路上,一台小挖掘机正在平整路面,一块大木板碍事,“把那板子拿到一边。”徐勤合指挥着,旁边的人员赶紧拿走了木板。
听着徐勤合洪亮的声音,看着他冲天的干劲,谁能想到他现在正患着重病?去年6月份,他做了食道癌手术,住了一个多月的院,最近检查,有点复发。从10月30日开始,他每天上午要去医院化疗,回来接着跑工地。医生让他多休息,村支部书记让他到办公室坐着,可他说“不累”。他笑着对记者说:“他们都说我累的,累啥?在家闲着也会得病。小车不倒只管推。”
说归说,但跑下一天来,他承认“晚上腿拉不动”。
“我还有一个毛病:事干不完睡不着觉。明天干啥、怎么干,都得晚上寻思好。”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干劲?老徐说:“当一个党员,不作点贡献,就白当了。大事咱治不了,现在村里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咱干点事心安。”
下午6点,天已经黑透了。徐勤合又到工地上转悠了一圈,看到施工的人员都撤了,这才下班。
新闻推荐
凤城街道实施“党员回家工程”,每一个党员公开摘取一个党员先锋岗,叫响了“我是党员我带头”口号———党员摘岗 责任上肩本报记者 万京华2011年12月29日9点,在凤城街道吕花园社区,80多名党员集...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