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许世友坐镇指挥海阳发城围困战

今晨6点 2011-06-15 01:32 大字

YMG记者方春明摄影报道通讯员孙洪美

八路军用土办法和心理战术开展瓦解敌军工作围城俩月结束了反投降战役,使抗日根据地连成片

发城,位于海阳市北部,西邻莱西,309国道穿村而过,北依关山,前面是昌水河,山青水秀,土地肥沃。这里历史悠久,东汉建安年间设长广郡,是郡治所在地;东魏兴和年间复置观阳县,是县治所在地。1941年5月,胶东5个月反投降战役的最后一战———发城围困战就发生在这里。

敌军摆出“长蛇阵”顽抗八路军

1941年4月的海阳“榆山会战”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赵保原主力大部被消灭,赵保原命令驻发城部队加强工事进行坚守,命令秦毓堂部进驻莱阳赤山,他率部坐镇莱阳万第指挥,三地摆成“长蛇阵”,与八路军顽抗。

针对赵保原的部署,以许世友为指挥的八路军反投降指挥部,研究决定先围后打,先取赤山,将“长蛇阵”拦腰斩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5月23日,五旅14团和清河独立团将赤山团团包围,在不断紧缩包围圈的同时,向秦部展开政治攻心战,秦部团长王培江在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放弃赤山,窜回海阳城。

为牵制赵部万第的兵力,进一步孤立发城之敌,许世友派五旅15团和五支队的一个分队,分别插入莱阳西部、西南部,袭击赵保原的后方,使赵保原顾此失彼,只得在发城加修碉堡,固守阵地。

堆起“土堡垒”分割“大碉堡”

当时胶东八路军没有大炮,炸药也很少,怎么办?指挥部就采取“引蛇出洞,步步为营,反客为主”之计,在敌人行动中进行消灭。

每当夜幕降临,八路军神枪手就进入阵地,分工负责封锁碉堡枪眼,掩护战友。这时,战士们就推着装满泥沙的木箱、柳条筐等向敌人地方碉堡的间隙前进。战士们在敌人碉堡之间把木箱、柳条筐堆积起来,再堆上土,形成一座座简易“堡垒”。随着一座座“土碉堡”的日渐增多,敌人的防御体系逐渐被分割得七零八落。

八路军乘势开展瓦解敌军的工作,无数份传单飞向敌军阵营中,醒目的大幅标语贴到了敌人碉堡前。被俘顽军士兵和附近的顽敌家属也来到阵地前喊话,劝他们弃暗投明,抗日救国。

在双方对峙的一个多月中,几乎每天夜里都有顽军士兵逃跑,或者向八路军投诚。赵保原为防止士兵逃跑,每到夜里,军官就把五六个士兵拴在一起,岂知这样一来,倒由一个个溜走,变成了一串串逃跑了。

围困两个月,断了敌人的粮草和救兵

到了7月初,八路军加强攻势,五旅、五支队分别攻占了发城外围的榆林庄、东西坊坞、夏屋庄等据点,把敌人紧紧压缩在发城一隅。7月26日,14团用火攻和集束手榴弹,一夜之间拿下了发城西山和北边观山3座大碉堡,摧毁了发城敌人最后的屏障。

困守在发城的赵保原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准备逃跑。海莱边区人民紧急动员,在各山头筑起简易烽火台,备下照明柴,手持土枪、大刀、长矛等各式武器,严阵以待。7月27日深夜,发城之敌开始突围,军官驱赶着拴成一串串的士兵,狼狈逃窜。顿时,一个个烽火台上燃起照明柴火,把山川照得如同白昼。八路军和人民群众奋力截杀,枪炮声、喊杀声响彻山野。逃敌溃不成军,一片混乱,纷纷缴械投降。此役共俘敌2000多人,少数残敌逃回万第。

发城之战,结束了5个多月的反投降斗争,使抗日根据地连成片,从此,胶东抗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新闻推荐

浒苔继续后移,覆盖面进一步萎缩, 专家:浒苔旺盛生长期已过,今年不可能再大面积暴涨

本报讯(YMG记者姜乾)近日,海阳海域多阴雨,受不利天气影响,浒苔大面积“减员”,根据18日绿潮预警信息显示,浒苔覆盖面积约312平方公里,比前一日减少58平方公里,同时,海域...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