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盘点盘点咱烟台的年俗

今晨6点 2011-01-31 01:44 大字

YMG记者邵壮

蒸年糕,年年高

烟台老百姓过年少不了置办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以往,主妇们大约自腊月初八后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北方的年糕或蒸或炸,多用小黄米磨粉制成,是以往人们庆丰收的美食。但即使在北方,年糕的口味仍旧因地而异。山东人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而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最早的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备年货,蒸饽饽

从腊月二十三起,“年”也就开始了,再穷的人家也会开始准备年货了。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从肉蛋菜蔬到瓜子糖果,每一样都得排队购买。寒冬腊月,大清早就从热呼呼的被窝里爬起来,在寒风中哆哆嗦嗦排队的情景似乎成了许多人抹不去的记忆。

家家户户最先买的就是猪肉,数量的多少要视经济条件而定,但无论多少,都是过年必备的。“买肉回家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就开始打牙祭。妈妈会割下一小块肉,切成薄薄的片儿,盛在一只小碗里,再放点葱花和盐,放在锅里蒸,很快,屋子里就会弥漫着肉香,那简直成了天底下最好的美味。”肖东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杀猪宰鸡、蒸包子、做年糕、打肉冻、蒸饽饽、煎鱼炸丸子,这也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每当这时候,盼年的孩子们总是兴奋地跑前跑后围着看。烟台的饽饽更是一绝,类别较多。除了供神祭祖的大枣饽饽和小枣饽饽外,还有很多有趣又好吃的特色饽饽。比如莲子花,只有拳头那么大,是用专门的花模子盖出来的,荷花莲蓬的造型,意寓好事连连,多子多孙。家家一做就是三两锅,裂口的饽饽为上品,意为饽饽“笑”了,预示着来年吉祥如意。

贴春联、年画、窗花

在过去,大年三十的主要活动是贴春联、年画、窗花等。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前几年农村大都是每家买来红纸,请村里的先生、老师或是能写善画之人,说明自家房屋布局,请他们挥毫写就。

那时候,胶东沿海居民多以皮纸糊窗。为了迎接新年,家家户户贴上窗花,颜色一般以红色为主,窗户旁要用花花绿绿的彩纸糊起来,使屋子显得喜庆。一踏进腊月里,老太太、大闺女、小媳妇便围坐炕头,共同切磋手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剪纸不再单纯是为了贴窗花,而是成为一种手工艺品,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不论富裕人家还是穷困家庭,年画是一定要贴的,为的是表示对即将到来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年画的主题主要是“吉庆有余”之类,也有各种故事如《唐僧取经》等,历史故事如《梁红玉》、《楚汉相争》等,戏曲故事如《大闹天宫》、《水漫金山》等,还有山水画等。年画的

形式有中堂、单开、四条屏等。在诸多的年画中以鸡画、鱼画、娃娃画较为普遍,因为鸡表示吉祥,鱼意味着钱粮有余,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人们还要贴门神。民间相传,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曾经的那个年代,周围响着零星的鞭炮声,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左邻炖鸡,右舍煮鸭,家家蒸起枣饽饽,炖着蒸着煮着年就到了……

正月里来扭秧歌

过年看大秧歌,是烟台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海阳大秧歌,更为有名。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系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艺术形式。海阳秧歌据《海阳县志》记载有560年的历史,它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

海阳秧歌的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海阳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其内容十分丰富,表现打渔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艺人卖艺,还有扮演戏剧佳话、民间故事,粉墨浓妆,锣鼓伴奏,列成长队,踏拍欢舞,串街走巷。表演形势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大地开花、大走阵等);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锢漏与王大娘,货郎与翠花等)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十五”之前都是年

烟台民间有句俗话:十五之前都是年。就是说,正月十五之前,几乎每天都有要做的事情。

正月初一:出门拜年问候长辈。正月初一,出门拜年是最重要的事情。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家祝贺新春,旧称拜年。这时候,长辈一般会给晚辈压岁钱,这也是孩子们最期盼的事情。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民间传说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有的地方出嫁女子在这一天回娘家探亲,也有的选择在正月初四。

正月初七: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正月初八:谷日。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石日。这一天是石头的生日,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过年要说吉利话

为了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以求得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千百年来,胶东民间产生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语。譬如,农家蒸大饽饽时,忌说“裂了口”,要说“笑了”;过年(过小年)煮饺子时忌说“破了”,要说“挣了”;物件不慎掉落在地,忌说“碎了”,要说“岁(碎)岁(碎)平安”;农家蒸大饽饽时通常要烧炕,炕席因过热而自燃,忌讳“炕烧糊了”,要说“炕烧得旺”。年关临近,卖鞭炮的多了起来,鞭炮市上会发生意外,这时要说鞭“升了”,忌讳说鞭“炸了”或“响了”。

另外,小年过后直至正月,“死”“坏”“不好”等不吉利的字眼深为民间

所忌讳。

新闻推荐

八岁男孩伸手捞鱼掉进水库, 六旬老人带伤下水救孩子

本报讯(YMG记者李鑫)20日中午,海阳市东村镇山口村一位六旬复员老兵不顾伤腿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将溺水的7岁男童救出。当日中午11时许,王先生经过山口村水库时...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