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李喻晓:愿做家喻户晓读书人

烟台日报 2011-01-26 18:46 大字

见到34岁的李喻晓时,他捧着一本《中国通史》正读得津津有味。谈到读书,李喻晓指着他的藏书说道:“这些书的每一本,我都零星翻阅过,我会努力把这些置于案头的书也装在心头。”

书墙点燃精神世界

小的时候,每年过了农历腊月二十三,李喻晓便和母亲糊墙。他家糊墙与别家不同,别家用旧报纸或者用“印花纸”,而李喻晓家却用的是书刊。他父亲当时是文化馆的创作辅导员,所以每年都购买了不少文学刊物。父亲把一些过了期的文学刊物翻找出来,将装订针拆下来,李喻晓就把这些散落的书页刷上糨糊,拣着“好看”的那面儿朝外贴在墙上,当然也不会贴倒了。刊物的纸张纯白、皎洁,待把四周墙壁糊完了,小屋顿时亮堂了起来,使人沉浸在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里。

中学时代,李喻晓迷恋上了家里的“书墙”,每天放学后,便双膝跪在暖烘烘的炕头上面朝墙壁,读“书墙”上的小说、散文、诗歌,特别爱读小说,但不能读全,因为有一半儿是糊在里面的,看不到的,就去衔接,十三四岁的李喻晓衔接的总是八九不离十。晚上躺在被窝里,侧身朝墙,在明亮的灯光下李喻晓读了王蒙,读了张贤亮,读了刘心武……

一本“书墙”,可陪伴李喻晓一年,第二年又有第二本“书墙”,第三年就有了第三本。李喻晓中考时作文得了满分与初中三年读的“书墙”不无关系。

如今老屋已经被拆迁,父母都住上楼房了,也不再贴“书墙”了。成家立业的李喻晓当然也有自己的新居,在电脑上经常看看电子版的文章,那种感觉却不能与“书墙”同日而语了。

读书打发寂寞时光

在医学中专期间,李喻晓读课外书的时间更充裕了。那时候他疯狂喜欢着王朔、余华这两位作家,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看了8遍,余华的《活着》看了10遍,还模仿他们的风格写了几个稚嫩的小说。

中专毕业后,李喻晓被分配在一所偏僻的乡卫生院。进城无望的李喻晓盯着卫生院里疯长的茅草,心灰灰的冷。但他很快调整好了情绪,白天看病,晚上看书,日复一日。蛰居乡村3年,李喻晓在《胶东文学》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白色泡沫》后,开始思索着自己的价值所在。终于有一天,24岁的李喻晓摘下了脖子上的听诊器,脱下了白大褂,单身闯到了文化古城西安,放飞自己的另一种人生。想象自己能够像毕淑敏、余华、池莉那样从白衣走出,开辟自己的另一个战场。

刚到西安时,为了生存,也为了有什么东西可读,李喻晓就在街头上卖报纸。后来,陕西东方新闻出版研究所招聘编辑,李喻晓那篇《白色泡沫》打动了总编,李喻晓得以应聘到其旗下的《陕西素质教育·青少年文萃》月刊任编辑。显然编辑工作比乡村医生更能令李喻晓找到兴趣和价值,靠着扎实的读书和勤奋学习,竟一直做到了这份学院刊物的首席编辑。

流浪和浪漫是无关的,只有寂寞。寂寞的时候只有读书,只是读书。在来西安第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因为没有买到回乡的车票,举目无亲的李喻晓蜗居在12平方米的租间里,顶着十五瓦灯泡,捧着路遥《平凡的世界》陪伴窗外沸沸扬扬的雪花度过了除夕夜。

母亲牵挂儿子,不想让儿子漂泊。26岁的李喻晓收拾好行囊准备回家,把在西安两年多所看过的过期杂志收拢起来,一数竟300多本,索性在西安街头摆了个书摊,用这些旧杂志换一张回家的车票。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喻晓经人推荐到了海阳市卫生局做文秘工作。这一干就是5年,文秘岗位让李喻晓又接触到了大量党报党刊及时政类书籍,李喻晓为啃这些书籍做笔记达20余万字。

创作得到峻青鼓励

李喻晓说:“读书可以让人从容,消除浮躁,排除功利。”他闲下来的时候,如果寻不到一本书看,会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于是,到别人家里做客前,李喻晓总是先在自家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带着。坐十分钟的公交车也好,坐长途汽车出差也好,总是带着一本书。甚至如厕都读书。

白天写着机关材料,晚上他就遨游到了另一个文学的世界。机关的公文材料和天马行空的文艺创作是需要不同思维和感觉的,李喻晓却游刃有余得穿梭在两者之间。撰写的行业经验报告能得到肯定,撰写的时政点评能发在《中国纪检监察报》、《支部生活》这样的党报党刊,写的文章能再在《南方周末》、《南方文学》、《故事会》、《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

刊》、《杂文选刊》等全国100多家报刊发表,甚至入选《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目前,李喻晓与烟台峻青研究会副会长孙浩合作创作的10万字的人物传记《峻青》已经脱稿,得到了当代著名作家峻青的首肯,即将付梓出版。88岁的峻青先生卧床握管题字“家喻户晓”赠予李喻晓,希望其能像自己的名字一样做个家喻户晓的读书人。

YMG记者姜春康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海阳跟踪抗旱全程, 考核与政绩挂钩

本报2月21日讯(YMG记者凌云鹏通讯员修志君李英豪吕连兴)水库干涸、河道断流、麦苗枯黄……面对严峻的抗旱形势,海阳积极行动,迅速打响了“抗大旱、保生产、保民生...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