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渔 长岛扬帆 YMG记者 全百惠 通讯员 聂英杰

烟台日报 2018-12-02 08:32 大字

初冬的长岛旅游,虽然没有了夏日的火爆,但是在北长山北城村,一家名为“海铭居”的渔家乐,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欢迎来到咱家啊,来,我帮你拿着,进屋休息一下吧!”“怎么样?扇贝挺新鲜的吧?”……孙长志这个原本沉默寡言的渔家汉子,自打做起了渔家乐,话也多了起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我们老长岛人来说,是最实在不过的一句话。”昨天上午,在长岛县北长山北城村,64岁的孙长志感慨地说。

2013年,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孙长志做起了渔家乐,生意还挺红火,收入也是逐年递增。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孙长志话闸子一下打开了。孙长志16岁开始捕鱼,那个年代赖以生存的就是打渔,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完全靠天吃饭。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从大帆船到机械化,生产力状况得到改善,但是岛上生活条件依然艰苦,生火做饭的柴火都成为问题,当时,孙长志的老婆怀孕6个月,为了让老婆吃上一顿热乎饭,孙长志潜入海中,割下海草,晒干了,生火做饭。回忆起这些,他满含泪水。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资产下放,承包经营,渔网改进,岛上的渔民们不再局限于固定海域作业,他们开始走南闯北。1985年,孙长志和同村的渔民一起下海捕捞,虽然辛苦,但战果累累,一晚上打捞1万多斤虾,当时船上有12位渔民,每位渔民一晚可挣得1000多块钱。1987年,孙长志在村里盖了四间大瓦房,花费2万多块钱。“大瓦房建起来,别提心里有多美!”每每想起这些,孙长志脸上就笑开了花。

过度捕捞,导致近海资源逐渐匮乏,一网下去没有几条小鱼小虾,自家的收入少了不说,渔业资源越来越少,孙长志看着很是心痛。那段时间,孙长志每天溜达到海边,对着大海惆怅不已,就连出海,孙长志和伙计们也不得不算计成本。时间久了,岛民们意识到是因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导致渔业资源枯竭,他们决定想办法改变这一困境。

2000年以后,岛上的渔民开始痛定思痛,总结经验,保护海岛环境也成为每一位居民的主要任务。

打渔继续干,渔船不丢下,孙长志开始近海养殖,主要养殖海带、扇贝、裙带菜、牡蛎等,岛上渔民生活又得到改善。环境的改善让岛上游客越来越多,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处舒适的住所,成为孙长志挥之不去的想法。2013年,孙长志自营的渔家乐“海铭居”开业了。渔家乐不光给客人看“稀奇”,还讲渔家故事和渔家饭的做法和吃法。“游客在欢快里记住了咱渔家的情分,玩了这次还惦念着下次,有的客人刚走十几天又领回60多个客。”孙长志告诉记者,去年一年,他收入100余万元。

渔家乐火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多了,这离不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2017年,省委省政府设立长岛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确定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造蓝色生态之岛的功能定位,更让长岛坚定了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任务和第一责任的决心。

近年来,长岛县提出了包括地质灾害治理与山体生态修复、垃圾污水处理、大规模植树造林、(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风帆捕获大鲸鱼

刘文权20世纪60年代初,大连市的老虎滩港上,有50多个青壮年渔民在抡刀、挥斧、锯割、钩刨地肢解着一条大鲸鱼。这个爆炸...

长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