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子长、志丹、子洲这些县 都以共产党员名字命名

三秦都市报 2015-07-01 10:12 大字

陕西不仅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近现代的革命战争岁月中,也涌现出不少仁人志士,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在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组织史资料》中,记者查到这样的一组数字:1927年6月,党的地委由陕甘宁区委成立时的3个增加到7个,党员人数由388人增加到2177人(增长4.6倍)。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陕西省境内,就有不少地方的名字是以这些共产党员的名字命名的。志丹县:“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

在位于陕北延安志丹县城北的炮楼山和瓦窑山间的山坡上有这样一座墓园,它修建于1940年。墓园的主人是——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红军东征牺牲的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园区中,仅题词、题刻就有20余块,毛泽东的题词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说:“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的“红军模范”非常醒目,而林柏渠则写着:“长使丹心照日月,拼将热血洗乾坤。拯民卫国更忠党,史绩不刊千载存。”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由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时牺牲,年仅33岁。4月24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追悼大会,沉痛哀悼刘志丹将军。同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为志丹县。这一名字沿用至今。子长县:“虽死犹荣”谢子长

在1942年3月6日出版的《解放日报》中,有一篇这样的报道,题目是《安定改名子长县》:“谢子长同志,安定人,他是过去陕北苏区的创造人之一,有名的群众领袖,1934年因劳病故。安定的民众以谢子长同志对革命的贡献很大,呈请边区政府将安定县改名子长县,以示永久纪念,已经边府12次政务会议通过;……并决定在安定县建立子长墓,以表彰忠烈。”

谢子长1930年8月任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1931年10月和刘志丹等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21日逝世,时年38岁。毛泽东亲笔为其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为谢子长墓写了277字的碑文。子洲县:李子洲创建陕北首个党团组织

而关于子洲县的更名问题,《解放日报》也有记载。1944年2月7日,《解放日报》刊载《纪念革命元老李登瀛同志,绥西改为子洲县》说到:“绥德分区人民为纪念西北革命元老李登瀛同志,呈请边区政府将绥西(亦名西川)办事处改为县治,用李登瀛同志的字‘子洲\’为县名。边府已照准绥德分区人民的请求,正式改绥西为子洲县”。

李子洲1892年生于陕西绥德,后考入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骨干之一。192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底,组织创建了陕北第一个党团组织。随后,他又相继指导帮助在榆林、延安等地建立党团组织,选派刘志丹等人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在陕北军阀部队发展党团组织,为后来发动著名的清涧起义打下了组织基础。1927年他参与了清涧、渭华起义的领导决策工作。1928年11月,李子洲代理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第二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面对敌人酷刑折磨,他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36岁。本报记者石喻涵

新闻推荐

小作坊监管难 “一票通”来破解 陕西省将全面推广“一票通”监管方法

绘图辛刚初秋的9月,细雨中的革命老区子长县已略显寒意。而该县闫家枣林村的子长县卓馨豆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厂房里,记者看到一片热气腾腾的生产情景。35岁的合作社负责人陈刚,正忙着安排给县城的客...

子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