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郝随穗的文学梦 乔盼盼穆小娟

延安日报 2015-03-17 22:30 大字

他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今夜无雪》《费尽荒凉》《天堂之路》等11部文学专著;他力作频出,多部作品获得省级以上的文学奖项,散文《没落的村落》、《黄河三题》分别获得2011年和2013年中国散文奖;他身兼数职,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理事、子长县作家协会主席。

他就是郝随穗,一位洒脱无羁、秉性率真,满富文学豪情,肩负生活使命和艺术使命的笔者。

“文学是我的信仰、我的命运”

“长大了,我要当个作家。”上小学时一句童言无忌的回答,竟预言了他一生的追求。从第一篇作文《我的妈妈》开始,他渐渐体会到用文字表达情绪和情感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情。

在郝随穗的记忆中,初三时投递的稿件《五日并出》对他而言有着格外重的分量,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发表文章,并成为陕西赛区唯一获奖者,这更加坚定了他的文学梦,从此他的文学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成立文学社、创办文学杂志、结识文学益友、组织作家协会、出版作品集……他俨然成了怀抱文学梦想的热血青年中的佼佼者。

这么多年,阅读、思考、写作占据了他所有能利用的时间,但他从来都没觉得苦。他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着文学的养分。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籍籍无名,还是小有名气,他都无悔地坚守着文学梦。

“为什么这么执著,因为文学是我的信仰、我的生命。”郝随穗说,“我不奢望它会

带给我什么,它已经成了我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觉,也是一种习惯,我很享受它。”

良知是写作的灵魂

文学,使郝随穗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丰富了人生,也让他有了社会担当和悲悯情怀。

多年来,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一直是他奉行的创作理念。他认为,作为用文字说话的人,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更多地思考历史、关注现实、关注人性。在郝随穗看来,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才能写出温暖人心的作品。

在他笔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小人物,比如王老五、坏豌豆、老罗家等,一系列关注小人物命运的散文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上,先后发表过其万余字的散文作品。

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表达他们的情感诉求,是每位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他说:“我出身在农村,这些年又一直在外,所以对底层人物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自然对他们投去更多温情的目光。”

故乡是生命的根、艺术的源

故乡,于郝随穗而言,不仅仅是乡愁,

更是他生命的根、艺术的源。黄土地深邃的文化根脉、古朴的风土民情以及每一个鲜活的面容,都令他深深地眷恋,久久地思考……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到处都能看到故乡的影子。在《老家的味道是槐香》中,他流露出了对故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深深眷恋;在诗歌《陕北秧歌》中,他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了家乡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在《故乡是子长》中,他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对家乡,我们更应该有一份使命感。”从2012年起,郝随穗又投入到了长篇纪实小说《走南路》的创作中,他先后多次到甘泉、黄龙、黄陵等地,寻访了100多户南迁至此地的子长籍人家,全心投入,点滴积累,目前已完成创作八万余字。“我要走进故乡历史的深层,去客观公正地记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千子长人背井离乡、南迁逃荒的悲壮史实。”

对于生养自己的故土,郝随穗有着一份难割难舍的亲情,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也是栖息灵魂的圣土。

新闻推荐

让延安人不出家门就把病看好 本报记者李晓东

2014年,榆林市卫生工作以医改总揽全局,以医疗集团运行、重点项目建设、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为重点,各项工作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全省医改和卫生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榆林市被评为全省医改...

子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