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书写历史 ——封营庄摄影集《延安的昨天》观后感
我并不嗜好摄影,也不懂摄影艺术,因而对摄影作品的好坏优劣、艺术水准谈不上个所以然,往往是一观了之,引不起注意,留不下深刻的印象。然而,看了摄影艺术家封营庄先生近期付梓出版的《延安的昨天》摄影集之后,却改变了我对摄影艺术的看法,激起了我的兴趣,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关于封营庄这个名字,我早就听说过。知道他是一名优秀的摄影艺术家,很有艺术成就。但从未共过事,甚至到现在连人和名字都对不上号。从这本摄影集中,我才知道他老家是子洲,二十世纪50年代末在子长县新华书店参加工作,1974年调入县文化馆从事摄影工作,1979年又调入延安地区文化馆(现延安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从事摄影工作近40年,为繁荣延安的文化事业尤其是摄影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握着封先生这部多达100幅的摄影画卷,幅幅都沧桑凝重,亲切感人,一下子把我带进了过去的岁月中,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这些摄影作品,从拍摄最早的1965年(子长县城全景)到最近的1999年(延安革命纪念馆外景全貌),跨越30多年的历史时空。其中90%以上的
作品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从照片的内容上看,涉及较广,丰富多彩。有领导集体学习的,也有群众学习的;有工业生产的,也有农业生产的;有国营门市经营的,也有小商小贩做买卖的;有贫困落后的城乡场景,也有逐步迈向富裕现代的城乡发展景象,等等。幅幅拨人心弦、耐人寻味,给人以无限遐想。
翻开影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跨页的二十世纪70年代延安主城区全景图,从照片中可以看出,那时,延安城十分落后,房屋低矮、陈旧,最高的楼房只不过6层;马路破破烂烂,河滨路、师范路还是土路,延河上只有寥寥两三座桥涵;大桥广场、自来水公司至石佛沟沿线、王家坪一带,一片荒凉;街上车辆零星,大多为大卡车、轿子车,行人稀少,三三两两。只有千年古塔孤零零地矗立在嘉岭山上,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多少给这座荒凉的城市平添了一点威严。这与现在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繁荣兴盛、文明整洁的新延安形成了多么大的反差呀!
影集的三、四页,记录了二十世纪80年代初中期,延安地委领导在石窑洞里集体学习的情景。一张是1983年,地委领导集体学习《邓小平文选》;另一张是1985年,党的十二大代表黑振东向地委常委会传达十二大会议精神。他们着的是中山
装,穿着土布鞋,坐的是单个布沙发,没有会议桌,没有桌签。但个个神情并茂,认真地读着记着,显得十分专注庄重,使人不由地想起“窑洞里照样出马列主义”这句名言。封先生用他的镜头将老一辈领导人那种艰苦朴素、不计名利、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的精神,活脱脱地跃然纸上,给后人留下了最为直观的印象。老一辈领导人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敬仰!
接着,便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延安钢厂、延安化肥厂、延安电厂、延安新华陶瓷厂、延安建材厂、延安塑料厂、延安丝绸厂、延安利民毛纺厂、延安地毯厂、延安色织布厂等10余幅照片,反映了当时延安工业发展的景象。那是在敬爱的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由首都北京支援延安办起的“五小工业”企业。它对于调整延安经济结构、振兴延安工业、推动延安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解决了一大批就业人员。从那崭新的机器设备、有条不紊的生产场面和优质上乘的产品中,不难看出这些厂子当年是多么的兴
盛。可是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这些厂子渐渐倒闭,千万名职工下岗,成了低保对象。现在只留下破旧的厂房和些许废钢烂铁,显得十分凄凉,使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它们昔日的辉煌、为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永不磨灭!
影集中间部分是十来幅反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雷锋、树新风”方面的内容。有动员大会的场景,有中学生上街打扫卫生的镜头,有各级领导和党政机关干部治理脏乱差场面,有广大居民积极配合参与的图画,也有小学生学雷锋、做好事,把自制的纸袋送给副食门市的行为,更有幼儿园的小朋友给执勤交警送水的情景等。细细观赏,十分生动感人。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精神仍值得大力发扬和践行。我想,只要我们把“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人人讲文明、树新风,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延安的游客满意度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一个圣地延安、生态延
安、幸福延安必将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农业学大寨的场景在影集中也反映不少。有群众农田会战、水拉土造地、冒雪拉石打坝、积肥送肥、“铁姑娘”女石匠劳动、社员在劳动间隙学习毛泽东著作和批判“四人帮”等画面,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虽然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甚至吃不饱穿不暖,但人人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大公无私,毫无怨言,一年四季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第一线,与天斗、与地斗、与穷山恶水斗,努力改变着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怎样一种精神?是无私无畏的精神;这是怎样一种气魄?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如果这种精神、这种气魄在新时期的今天能够继续发扬光大,那该多好!那我们的发展建设一定会更好更快。
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统得很死,流通渠道不畅。老百姓想买的货物买不到,想卖的产品卖不出去,买卖成了“投机倒把”的代名词,动不动就限制、阻挠、没收,甚至“上纲上线”,进行批
判。没想到,这段历史,在封先生的这本摄影集中也有记载。有市民们拿着肉票在副食门市前拥挤买肉、拿着布票在百货商店门前排队购买减价布的场景;也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将集体大家畜作价分给群众,改革开放之初,农民终于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挑着筐子、背着席子、提着水果进城赶集,做起了生意买卖。最感人的是影集中,一位老农戴着草帽,口噙旱烟锅,披着上衣,伸出冒着青筋的右手,掰开一条毛驴的嘴,瞪着滚圆的眼,仔细地辨别它的牙齿,以此来判断毛驴的年龄;一对小姐妹,蹲在街头,面前摆着两小筐葡萄,很无奈地瞅着前方,企盼有人前来购买。这些举动,现在看来不以为然,可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或改革开放初期,难能可贵,实属不易!
还有最原始的挖煤工、干部群众夹道欢迎北京插队知青、民兵训练、推行“四法”种田、文艺工作者下乡慰问演出和深入群众采风、延安火车开通、农民骑驴进城赶集、毛驴驮水上山、早年秧歌队汇演、实行封山禁牧“羊倌下岗”等一幅幅珍贵照片,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我敢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为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反映生活。它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
图像,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记录了生活,传承了历史,给人以无尽的思索、震撼和美的享受。这也正是封营庄先生和伟大摄影艺术家们的思想所在。
封先生在他的影集前言中这样写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所在的延安地区文化馆摄影组近乎承担了社会上所有的活动的拍摄工作,所以保存了大量的历史照片资料。这在当时看来很平常的纪实照片,尘封几十年后,再来回味,价值才凸显出来。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水平和今天是无法相比的。我们享受今天的同时,应该回顾昨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望明天。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岁月总会无情地逝去,照片却能诠释生命的价值。用镜头书写的历史,永远是真实存在的。”
是的,用镜头书写的历史,永远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在享受今天美好生活的同时,决不能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在不断地思考总结昨天和今天的同时,去勇敢地追寻明天!
我再将这些话送给封营庄老师,也送给所有摄影爱好者,衷心地祝愿你们在摄影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有好的作品问世,用镜头书写历史;也以此来激励和鞭策我书写好自己和时代的辉煌历史!
●祁玉江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宜光明记者贾志敏实习生贺卓)8月21日晚,子长警方经过缜密侦查和长时间守候,一举破获一起系列持刀抢劫单身女性案,查获案件1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且已被刑拘。今年8月以来,子长县公安局多次接到...
子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