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公桥 ﹃大美青海﹄旅游呈现持续井喷
郝随穗
新华社电(记者吕雪莉)青海省今年来实施旅游“倍增计划”,旅游业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入夏以来,青海旅游持续呈现“井喷”态势。
据青海省旅游局财统处介绍,截至7月底,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908.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
28.2%。
数字显示,仅6月份,青海接待国内游客203.9万人次,入境游客4592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9亿元。进入7月份,“井喷态势”愈加明显。这一个月青海接待国内游客339.92万人次,平均每天游客超过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亿元,大约平均每天揽金1亿元,分别比六月份增长约七成和九成以上。入境游客11799人次,比六月份翻了一番多。
据青海省旅游局副局长徐浩介绍,近年来省旅游局开展“套餐式”宣传,在海内外全方位展示“大美青海”形象。同时,精心策划推出黄河上游中心区域旅游环线游、“坐火车游鸟岛”“热气球观光游”等新兴产品,开通了西宁—韩国国际旅游包机,首开了新加坡国际旅游专列进西宁等,大大吸引了海内外游客。
徐浩说,在扩大旅游人次规模的同时,青海从提升对虫草、昆仑玉、藏毯、有机食品等特色产品的消费入手促进旅游消费增长。目前,旅游人均消费72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8元。
徐浩表示,将继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解决目前一车难求、一房难求、一票难求的旅游设施短板。上半年共到位旅游项目建设资金10.5亿元,重点实施了昆仑玉博物馆、共和藏文化创意园等旅游项目。全省有31家酒店开工建设,在重点景区、交通干道沿线、乡村旅游点新建100个旅游厕所。截至目前,全省星级旅游接待点已增加到2230家。
清康熙五十年,盛世繁华间的陕北深山大沟之中的安定城,从城东门而出、沿秀延河而下不到五里路的河畔上,古寺钟声轻扬,石雕的万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栩栩如生。一尊尊似乎有着生命的佛像从东晋太和年间始蜗居石窟内,坐看繁花开落,静观流云舒卷。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有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被工匠们赋予五彩斑斓生活场景,以及彩绘过的服饰和脸色的佛像看上去众相鲜活,个个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诺大的石窟里从来都是一派熙熙攘攘的盛世景象,万余尊佛像活灵活现、千姿百态。一千多年来,它们在这里的风沙侵蚀中十分安静地阅尽红尘繁芜。
走进石窟,似乎走进了一个动态的真实的古代,这里的悲欢离合皆被一尊尊、一组组石雕的佛像演绎的淋漓尽致,红尘间的凄风苦雨、荣华富贵化作不息的晨钟暮鼓,回荡在安定古城堡和秀延河川的村寨里。
古寺名曰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等,石宫寺这个名字为大家熟知。历史上石窟占地三百六十垧,周围古塔林立,寺院延绵,古建成群,僧众五百多,是方圆五百里佛教盛会的主要聚集地,也是我国西北佛教传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为全世界最早的石窟,其艺术价值可与敦煌相媲美。石窟历代香火不断,有“人间胜地”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道。石窟内外发生过多少传奇故事,流传着多少神奇的传说,唯有这里的一草一木知道。石窟一角的几株菩提树就是神奇力量的化身,石窟门前的丝绸之路至今留存着驼队走过的足音。
古寺对面有条公路,这路看似坑坑洼洼,却是丝绸之路的重
要一段。路旁至今有几孔石窑,败落的只留下大致的轮廓了。据说当初这几孔窑洞的修建,就是当时地方官员为了给途径安定的丝绸之路人马留宿而专门准备的。如今这一排在历史的风雨中飘摇了漫长时光的石窑洞一息尚存几近倒下。荒草萋萋的院落里残瓦碎砖洒落一地,记录着丝绸之路上的一段重要旅途。
古寺对面亦有一条深沟,山大沟深可通四周群山百村。沟里有小溪流淌,汇入古寺前的秀延河中。两条河一横一竖形成了“丁”字形。此沟每到雨季就有山洪发泄,洪水势头不小,翻江倒海般地狂烈。于是每到雨季,山洪爆发之时,田地毁坏、道路中断,切断了通往县衙和对面钟山石窟的道路,当地村民深受出行之苦,赶往钟山石窟的四方香客也倍受过河上岸烧香拜佛的煎熬。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的一个秋日,大雨滂沱,时任安定知县的廖均,冒雨站在山洪暴发的河堤上查看灾情,当他看见一片片田地被毁,一孔孔窑洞坍塌,许多家畜被卷走,心里特别难过,恨不能立刻拯救百姓水深火热之难。这时,他忽然看见一名村民大喊着冲向河里,要在汹涌的洪水中打捞被洪水冲走自家的一只羊。廖均看此情很危险大喊着让那人上河。可是那人根本听不见,只见他在洪水中几番挣扎后不幸也被洪水卷走。廖均被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他仰天长哭,任自己的泪水伴着密集的雨水一同在这个秋天肆意蔓延。回到衙门后,他召集乡绅议定,大修城关内外,掘壕疏浚,填街铺石,决定在城东五里处修建一座桥迅速解决这
里百姓的出行问题。可是当年逢春不雨,狂飙四塞,降土两月,麦、豆颗粒未收,县里财政吃紧,拿不出银子修建此桥。廖均再次拍案决定,慷慨解囊,拿出自己几年来的全部积蓄,雇来百余名匠工采来石头坪和江嘴沟的青石,石灰岔的石灰石,紧锣密鼓地开始施工。
方圆数十里的百姓得知后,纷纷加入义务修建桥梁的工程中。正是秋天,瓜果熟透。女人们将一筐筐克拉苹果和金黄色的梨送到工地。调皮的孩子们抱着一块块小石头送到工匠的手中。廖均几乎天天都会到工地看看,如遇不忙时,他就俯下身子搬石头提沙子,干的十分认真。
整个修建工地上一片繁忙祥和。秋日的暖阳洒在宽阔的秀延川和古寺的古塔上,像是披上了祥云,预示着美好的日子即将来临。
不料,在工程如期进展到桥拱打梁过顶时,由于当初设计上几乎按照修建窑洞的设计方案进行,刚刚修起来的桥身由于受重一瞬间垮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十多人受伤。事发后廖均一连几日沉默寡言,表情凝重。他吩咐人厚葬了那位遇难的民工,并积极治疗受伤的工人。工程一度陷入困境,无论是设计方案的完善,还是自己的缺口。廖均为自己当初的设计缺陷而造成的事故沮丧极了,他一个人乘着秋风吹起的狂沙来到石宫寺,虔诚地烧上香长跪佛前为自己赎罪。
听说后山里住着一位善修桥梁的老人。廖君亲自上门请他来希望重新设计。老人为廖均为民做事的精神感动了,他连夜赶到安定城,举着油灯到工地
现场勘察。连续三天三夜没睡觉拿出桥梁方案,第四天开始动工重新修建。修建前,廖均站在废墟上向乡亲们发表了一番讲话。他说,天堑不平,难平安定百姓心;洪水不驯,难服三川众生。今廖均在此立誓,桥不起,吾当倒,桥横跨,吾当立。
所有参与到工程的人们似乎刚刚经历了一场灾难,他们心怀“重建家园”的信心,个个情绪高昂,干劲冲天。
在工程进度如期进行的同时,财力不济的问题严重困扰着廖均,廖均便发信老家福建上杭,号召家人和亲戚朋友捐资,这个消息被安定人知道后,深受感动,安定的乡亲们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纷纷出力出资修建该桥,施工现场几乎天天像个农贸市场,有不少的百姓捐不出银子铜钱,便把自己的蔬菜粮食源源不断地送来。
天气渐渐寒冷起来,初冬的陕北万木萧条寒风凛冽。工程前些天就停下,要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才能继续建设。工地上搭起一个草棚,草棚里生着一个火炉子,火炉子里燃烧的是安定煤。安定煤作为当地的主要资源,自古以来就被陕北各地赞为黑金子。安定煤火头旺、燃时长、煤烟浓、兰炭硬,是其它煤不能相比的。安定人恰恰具备了安定煤的秉性,于是安定煤和安定人的性情刚烈强劲、豪放直爽形成为这方水土的人和事的标志。
每到夜色宁静之时,工地上的草棚里的那个火炉子里炭火通明,闲暇的人们聚在这里看护场地唱着信天游,喝着用钟山石窟圣水酿制的米酒。草棚太小,挤不下太多的人,不怕冻的人就搬一块石头坐在外面,大家围着
草棚扭起了秧歌,唱起了道情。子长道情有别于陕北信天游,子长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徒唱的经韵,其曲调悠扬舒缓,用词质朴通俗,思想积极上进,是当地人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
陕北的冬天一旦下起雪来,就会是十天八天地连续下,一直要下的积雪封了所有的路。草棚周围的雪被一次次扫掉,草棚里外依旧会在每个夜晚聚集起几十号人热闹一番。最为开心的是在夜色里的大雪中,几十个人扭着秧歌唱道:
洪水淹我安定路百年遭殃泪苦流遇上好知县叫廖均后秋里动工把桥筑哎嗨哎嗨哟
遇上好知县叫廖均后秋里动工把桥筑
这是来自远古的狂欢。陕北秧歌最初是作为一种原始的巫术诉求,后来逐渐演化为聚集娱乐、喜庆庆贺的文艺演出。扭秧歌的时候,所有的人情绪高涨,十分激情,大家手舞足蹈彻底放开了平时的内敛和羞怯,尽情投入到集体狂欢的古老曲调中。今夜的大雪纷飞中安定人以秧歌的形式表现出对廖均的拥戴和感恩。
终于到了第二年的春暖花开之时,工地上又是一片忙碌景象。时间到了公元1714年农历六月,这座长10米,宽5米,跨径6米,原桥面为石板铺筑的桥正式竣工通路。
炎日之中的数千名安定百姓围着大桥在一阵的鞭炮声、锣鼓声和唢呐声中跟在知县廖均的后面走上大桥。廖均和大家在桥上扭起了秧歌,狂欢的百姓给廖均塞过一把伞,让廖均当伞头,领着大家扭秧歌。廖均带着这只没有化妆没有统一服装的布衣秧歌队从桥上走下,绕着大桥一圈扭秧歌,最后再次上了大桥。停了锣鼓喧天唢呐声声,讲了几句话:桥已通,路坦荡,福安定,兴百姓。廖均愧对安定百姓,在此面对苍
天,祈福安定黎民,万世安康吉祥。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秋,陕北连阴天,他奉调离境,民感其功德,万余人村民相送至桥头难分难舍。廖均双眼含泪抱拳相谢,道出一句:廖某此生魂牵安定,没齿不忘安定父老。
为了纪念廖均善举,安定百姓为此桥取名为廖公桥。廖公桥是一座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典型的石拱桥,在当时的生产
力水平低下,没有抗拉力和耐压力的钢筋水泥的技术性难关方面。完全依靠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青石和石灰石,建筑成拱形结构形式的桥梁,具有相当高的建筑艺术,其艺术价值仅次于赵州桥。
地处陕西子长县安定镇的廖公桥建成以来,历经三百余年至今通用。桥身坚固可载数十吨卡车通过,桥形美观大方可谓桥梁典范。
新闻推荐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
子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