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水如诗入画来 ——子长县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延安日报 2010-12-23 13:57 大字

初冬的陕北,山峁峥嵘依旧,城乡生机勃勃。沐浴着初冬的晨光,我们沿着205省道,走进了子长县余家坪乡新寨河村。清新宜人的庭院村落,富有现代气息的农民广场,古朴大方的青砖灰瓦式的窑洞,一座座大棚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爽朗的晨风拂过村民一张张朴实的笑脸……眼前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勃勃生机,充满希望。该村村民王福有深有感触地说:“自从村里硬化了道路,整治了村容村貌,建起了休闲广场,村民就养成了良好的卫生、文明习惯,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近年来,子长县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发展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整合资金、捆绑使用,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民主管理,使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几年来,全县共实施重点村建设13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6.3%,受益人口近7.4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8.9%。

突显特色建设风格

子长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相对较差,产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为探索符合实际的建设模式,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们结合县情实际,提

出在村容村貌整治上,按照“不求新建,但求新貌;不求大变,但求方便;不求整齐,但求整洁;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思路,以旧村改造为主,珍惜民力,不搞大拆大建,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突显瓦窑堡砖窑建筑风格。

子长县以旧村改造为主的定位,既节约了大量投资,也符合村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同时还传承和保留了子长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多年形成的民俗民风,完全符合子长实际,也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目前,全县主干道公路沿线村庄基本建设整治到位,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围绕“四个不求,四个但求”的建设思路,子长县每年列支1000多万元用于村容村貌整治,重点从环境卫生、院落整治、窑面粉涂、巷道硬化、改厕建沼、生态建设、活动广场等八个方面进行推进,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按照边实践边总结边创新的要求,子长县对确定的所有重点村取消了档次区分,每孔窑洞均补助1000元,使各重点村的院落做到了一次性整治到位。按照新建与巩固并重的原则,2009年县财政追加了1000多万元,对205省道沿线已建成重点村进行了高标准的巩固提高,窑

面由原来的涂料改为镶贴仿古瓷砖,对褪色变淡的院落围墙和窑檐花栏进行了重新粉涂。通过完善提高,既巩固了建设成效,又提升了建设品味。

到目前,100个示范村,整治院落1.3万户,改造窑洞3.6万孔,窑面镶贴瓷砖8000多孔;硬化村内巷道300多条4万多米,铺设排洪排污管(渠)5.6万米;新建村级活动阵地和文化休闲广场40处、休闲凉亭5个、公厕106个、垃圾坑158个、改厕6000个,清理各类垃圾2000多吨;栽种各类绿化树种60多万株。各重点村基本达到了村庄院落功能完善、卫生干净、设施健全、环境优美。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子长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农业基础差、底子薄,群众增收困难,子长县依据资源优势和区域布局,对全县划分了三个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对城镇结合部的村,走城镇化发展模式。通过小区开发,使城郊村“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发展城市”,让农民变市民,使农民从农村起家,在城镇安家,通过二三产业发家;对城镇近郊村和乡镇中心村,走现代农业和工业化发展模式。依托建筑建材业、煤炭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及其他非农产业,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其他村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走“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

按照“壮大草畜业、提升棚栽业、优化果桑业、推进薯产业”的工作思路,子长县先后出台了《子长县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开发的决定》和《子长县发展草畜业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下转第二版)

刘治安孙乐

新闻推荐

筑起保障百姓健康的长城 ——子长县“十一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回眸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些顺口溜曾是农民群众看病难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种情况在子长县正悄然转变。“十一五”期间,子长县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百姓健康撑起一片...

子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