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崔登科:是个好医生,更是一个好人通讯员 宋留平 本报记者 张春鸽 王静

延安日报 2015-04-03 22:28 大字

2014年11月27日,76岁的中医主治医师崔登科离开了我们。在当下熙熙攘攘的都市里,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在宝塔区从南到北他曾工作过的11个乡镇,那里的人们回忆起他,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

1958年,不满20岁的崔登科被选拔招入原延安地区医院当中医学徒,由于学习勤奋,表现突出,不满两年就被评为先进个人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和血汗挥洒在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中。采访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老乡们这样说:“找崔医生看病,光他的热情和细心,就让你感觉病痛减轻了许多。”

曾和他在梁村卫生院一起工作并在同一个宿舍住过的老同志回忆:“崔院长一年四季

睡觉都不脱衣服,我几次劝他脱,他告诉我说万一有病人了,穿衣服费时间。”梁村乡石沟村村民石丕银在农家田基建工地被土打坏了身体,卧床不起,崔登科把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学雷锋小组,两人一组每天去石丕银家里给他治病擦洗身子;冬天,医院职工还用架子车给他家拉煤送柴,如此用心不仅让石丕银感动不已,就连周围的村民也是竖起大拇指。

那时候乡镇卫生院交通闭塞,去城里购药不仅要住旅馆还要租车拉药。但是,为了给卫

生院节省资金,崔登科从来不租车住旅馆。每次购药都住到熟人家,购完药后就找熟悉的进城拖拉机把药拉回来。崔登科曾在五个卫生院担任院长十几年,由他倡导的“医院就是家,病人是亲人”以及“忙时闲时一个样,穷人富人一个样,有钱没钱一个样”的管理理念和服务宗旨也在全市卫生系统推广。他任梁村卫生院和青化砭卫生院院长期间,两院都先后被评为全省学雷锋先进单位,他也作为英模代表在全省各地作巡回报告。

退休后,周围的乡里乡亲谁家有个头痛脑热,崔登科也随叫随到,从不推托。因为长期在基层工作,崔登科一直惦记着穷苦人。2000年6月5日,崔登科给时任延安市委书记的王侠寄去了500元汇款和一封信,希望能以己之力扶贫帮困。看到信后,王书记深为感动,当即批转有关部门落实钱款用途。随后,扶贫办领导陪着崔登科来到枣园乡庙咀沟村,把500元递到该村特困户冯生伟的手中。

而崔登科扶贫济困也不仅仅是从这次开始,1996年他捐款1000元,帮助宝塔区柳林乡康圪崂村中年丧妻、负债累累的杨秀刚发展家庭果园;1997年5月8日,崔登科因高血压半身

不遂,卧床近一年,然而,当他得知宝塔区桥沟乡一里坡村村民郑志强家因病致贫,儿子又在西藏戍边,生活十分艰难,他便买了两袋化肥,挡了一辆出租车送到郑家,临走又将800元留下,希望他治好病,营务好庄稼,让生活尽快好起来;1997年6月8日,他又向志丹县纸坊乡阳庄村特困户周大地家捎去1000元,希望驻村扶贫干部帮助制订脱贫计划,让周家尽快摆脱贫困,同年11月15日,他再次将两袋面粉和一包衣服委托卫生院医护人员亲自送到周大地家;商南县遭受水灾后,他又给两位失去父母的孤儿寄去了200元学费……

有人说,崔登科捐钱是因为有钱,可情况

却恰恰相反,这些钱都是他一分一厘省下来的。多少年来,他不沾烟酒,不进饭店,不逛商场;崔登科的儿子在家待业,女儿下岗多年,家中无一件像样的家具;他身体不好,大夫叮嘱他饮食要高蛋白,低脂肪,他却连鸡蛋也舍不得买……

这就是崔登科,做了一辈子好事的崔登科。现在,他走了,悄无声息地走了!但是,凡是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很多相识的、不相识的人都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一个平凡的人留给人们太多太多平凡的感动,这就是崔登科的人格魅力;他的去世,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深沉的思考,我们会一直记得他。

新闻推荐

延安市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纪实农民日报记者肖力伟胡明宝

延安市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纪实《农民日报》记者肖力伟胡明宝住在冬暖夏凉的窑洞里,吃着自家的手擀面,生活恬淡而自得。这样的日子,是黄土高原人世世代代的向住。然而,对于生活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

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