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传统田园”到“文明新村”

延安日报 2010-12-25 21:38 大字

(上接第一版)

从看天吃饭到稳定收入 多元产业拉动农民收入增长农民鼓起“钱袋子”

面朝黄土背朝天,看天吃饭是陕北山区农民祖祖辈辈延续的劳作方式。农民的收入经常与自己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大多数时候要看天时。为了彻底改变这“靠天吃饭”的现状,志丹县把川道农村定位为蔬菜区,山岭农村定位为苹果区和养羊区,提出了科学育果、温室种菜、舍饲养羊三条途径,加大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采取多元方式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稳定农民收入来源。

顺宁镇保洼沟门村村民徐文光种植大棚菜的经历,为志丹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最好佐证。他高兴地告诉笔者:“自从种植了大棚菜,去年他们家的收入就达到了3.8万元。两个孩子上大学的学费再也不用愁了。”这与徐文光以前依靠种植大田玉米形成了很大反差,不仅收入低,遇上天年不顺,收入就会大幅减少。现在徐文光精心地经营着自己家的一座大棚和一座弓棚,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收入上与自己付出的劳动相辅相成,基本上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完全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在跟笔者谈论这一切的时候,徐文光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经过五年的努力,现在志丹县共种植苹果10.4万亩,大棚2970座、弓棚4932棚,羊子存栏11.6万只。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92元,2007年2796元,2008年3447元,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增长,其中以产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为1805元,占到了总收入的

42.9%。

医疗、养老、低保三保险社会保障让农民不再靠儿防老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在当下的志丹,农村青年结婚后选择生养一个孩子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习惯。由传统的“多子多福”到如今的“少生快富”,这种观念上的根本转变主要是源于志丹农村医疗、养老、低保三种保险的全面实施覆盖,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69岁的王生录是杏河镇王家湾村人,他与老伴现在

每月都可以分别领到60块钱的养老金。老人把这戏称为他们的“工资”。王大爷高兴地说:“每月这120块钱基本上够他们老两口家用了。”更让王大爷高兴地是,他们现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后有个头疼脑热就再也不用担心了。

从2008年起,志丹县将18周岁以上农业户口的农民(其中包括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暂不具备条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乡镇企业、村办企业职工)作为对象,按照政府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每年缴纳50元,县财政给每人每年补贴50元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缴费期限为18至59周岁。从60周岁起每人每月领取60元养老金。对已经年满60周岁的农民,不用缴纳养老保险金就可以直接开始领取。

许多年轻人也从王大爷的今天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靠儿防老观念。

该县还特别注重对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将“五保”对象供养金提高到每人每年2000元,使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0%。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在顺宁、旦八、杏河建成三个敬老院,对120名孤寡老人进行了集中供养。

同时对于生活比较困难的农民,志丹县将其纳入低保范围,还提高了农村低保标准,按照每人65、60、50元分类实施,使得4287户11313名困难群众从中受益。据民政部门统计显示,仅今年全县发放低保金就达980.658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5431人,参保率为80.03%,享受待遇人数为1028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97%。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四项社会保障消除了农民和市民的最根本区别,实现了他们千百年来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岁月长河奔流不息,站在“十二五”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志丹将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立足当地实际,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努力发展果、菜、羊三项产业,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争取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A⑧

新闻推荐

志丹县首批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挂牌成立

本报讯(王琴牛秀丽记者周磊)近日,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村、金丁镇谢湾村等五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挂牌成立,标志着志丹县建成的首批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已开始投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农业生产提供有效服...

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