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出大山天地宽 ◆尊重群众意愿推进城乡一体

延安日报 2015-01-14 09:08 大字

2014年12月16日,我们来到位于延长县城的朱家湾安置小区,这里正在建设三座安置大楼,原来建好的两座楼已全部入住。张家滩镇的赵东峰就是首批入住的村民。他家有三口人,适合公租房的安置条件,只花了三万元就买了一套价值11万元的60平方米的楼房,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城里人”。“我们这里真是太好了!周边环境不错,幼儿园、菜市场一应俱全。老人住在这里,我们儿女照顾也很方便!再也不用担心老人在农村没人照顾了!”赵东峰的女儿赵荣这样说。

像赵东峰这样的进城农民,延长全县确实不少。就拿黑家堡镇来讲,共有1200多户群众受灾,有156户群众选择了进城自购住房,556户群众选择了进镇集中安置,分户自建者仅仅有198户,敬老院安置2户。黑家堡镇共有10个整体移民搬迁村,这次将全部搬出来。

延长县是全市的一个重灾区,大量房屋倒塌、农田被毁、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受到重创,到处满目疮痍。面对大灾造成的创伤,如何提振发展信心,如何重建家园,摆在了各级干部群众面前。这时,刚刚上任的延长县委书记蔺治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摸清了受

灾底子,安置了受灾群众,尽快恢复了工农业生产。他们立足灾情实际,科学合理确定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农村发展大势,着眼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幸福生态和谐延长”的灾后重建工作思路。蔺治斌说,我们不能当“补锅匠”,只考虑当前不考虑长远,要立足灾难、不畏惧灾难,把搞好灾后重建当作延长未来发展的一次机遇。重点抓好四大工程:一是农村安居工程,统一规划建设,让全县11250户受灾群众住有所居。二是城区居民下山工程,将城区居民撤离出山体,实现安居。三是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凡是在沟道、山体、陡坡、地质灾害区统一搬迁。四是农村撤村并村工程,对过去零星村组、零散居住户根据产业分布、居住条件,按照产业就近、集中原则,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

目前,延安市的灾后重建工作基本实现了工农业生产恢复到灾前水平,住房建设整体安置,社会大局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全市74322户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户中,已有52429户入住新房,入住率70%。其中,农村就地就近重建31153户,占总户数的42%;农村、城镇集中建设的保障房和移民搬迁户优先安置14423户,占到总户数的20.8%,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全部配置到位;进城进镇进社区建房27944户,占总户数的37%,全市共新建76个小区,目前建成入住25个,主体建成48个,正在主体施工3个,共有10601户受灾群众入住。剩余17343户,最迟将在2015年10月底前入住新房,在敬老院安置27户,通过自购住房的529户全部入住。至此,全市灾后重建取得了圆满成功。

(上接第一版)

告别窑洞,告别高边坡,告别窄沟、告别地质灾害多发地带……2013年暴雨灾害过后,延安市及时编制了《避灾移民搬迁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23万户80万人的避灾搬迁安置。如今,已经有4.3万户、约14万人实现了搬迁,在宽阔的川地或平坦的塬面上重建了家园,结束了担惊受怕的日子。

◆统筹城乡让群众实现安居

宜川县秋林镇上赤塬村是一个苹果专业村,该村所有耕地都栽种了苹果。由于土地资源的宝贵和土地红线限制,村民们仍然居住在塬畔上的土窑洞里。在2013年那场大雨中,该村大批土窑滑塌,直接威胁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灾后重建中,这个苹果专业村的村民全部搬到塬上宽敞明亮、安全可靠的集中居住区。2014年12月16日,村民高凤龙见到记者激动地说:“这下好了,坏事成了好事,党和政府帮我们重建家园,圆了我们彻底告别土窑洞的梦想!”

实施灾后重建,如何做到“四告别”,榆林市大胆实施避灾搬迁,努力做到“四个清楚”。

一是清楚“搬谁”:按照“告别危旧窑洞、告别高边坡、告别窄沟、告别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四告别的要求,确定搬迁对象。

二是清楚“往哪里搬”:将70%以上的搬迁群众向1个中心市区、12个县城、35个重点镇和1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安置,

30%以内的搬迁群众结合灾后重建、美丽乡村建设和撤乡并村等统一规划、就近或就地安置。

三是清楚“怎么搬”:搬迁安置优先搬迁贫困户,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居住在危旧窑洞、偏远山区的群众;同时,注意与扶贫移民搬迁、保障房建设、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城镇山体居民下山、棚户区改造和生态建设工程,与产业园建设和产业开发,与土地治理、土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与撤乡并村、美丽乡村建设和四级城镇体系建设相结合。

四是清楚“如何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按照“一点一策、一户一法”要求,加强安置点配套产业建设和培育,确保搬迁户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同时加强搬迁群众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我们走进延长县罗子山、安沟、安河等村庄了解到,这些黄河畔上的村民们,由于山大沟深,自然条件较差,大多选择进镇进城,一些村庄只有几户常住居民,几乎接近自然消亡。再加上那场雨灾也无情地摧毁了他们荒芜的家园,好多窑洞滑塌、裂缝,成为危窑。现实和自然灾难迫使他们做出选择,整村移民,到新的地方去生活。

2014年11月28日,对于宝塔区麻洞川集中安置区的农民来讲,是一个双喜临门的

日子。他们在乔迁之日,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这就是一台30英寸的彩电。去年雨灾中,麻洞川乡是全区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大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8千亩耕地被毁,864户农民因窑洞和房屋倒塌受损无家可归被撤离。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安居,镇党委和政府将灾后重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推动,经过三个月的重建,323户农民就近自建,同时,在三合村整地30多亩,由村民自愿报名,集中力量建设了一个惠民集中安置小区,接通了天然气,烧上了壁挂炉。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建成入住,实现了政府当初对村民们的承诺。如今报名集中安置的322户受灾农民已经住进了新居。

据市灾后重建办主任杨志旗介绍,这次大灾教育了群众,群众对进城进镇进社区的接受程度较灾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住房重建过程中,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全市有4.3万户、约14万农民选择进城进镇进社区建房安置,占全部重建户的58%。建成2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211个,带动188个自然村撤并,可复垦耕地近2万亩,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坚持把住房重建与城乡统筹工作有机结合,优先在县城和重点镇安排建房安置,近六成灾后重建户进县城和重点镇安置,大大加快了全市城镇化进程。

新闻推荐

说 ——专访市委政研室(改革办)主任王占金

上篇本报记者吴丽霞实习生刘路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年,刚开年,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延续了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进一步加强,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延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