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们在村上 ”心愿”记本上帮扶更到位 ——市直机关工委***小记

延安日报 2017-06-14 10:04 大字
包扶干部查看贫困户的果园

 本报记者 李星棋

 6月6日早上,天微亮,市直机关工委的7名扶贫干部都睡不着了。这天,他们要去吴起县吴仓堡镇党畔村,与每个人所包扶的贫困户见面,对贫困户的情况进行调研、帮扶。

党畔村是市直机关工委书记赵东升包扶了5年的村子,通过几年的帮扶,该村去年已退出贫困村行列。今年,随着油坊自然村的并入,扶贫攻坚有了新任务,作为党畔村包扶单位,市直机关工委的干部们早早做起了打算。

经过近两小时的车程,大家来到了吴起县社会福利院,见到了第一个包扶对象马步连。

马步连是党畔村清水岔村组村民,是一名“五保户”。了解到马步连上无父母、下无子女,好在已享受政策,住进吃住不愁的福利院。但因为长期身患风湿病腿疼,马步连每年都要到医院看病,一年下来要花费3000元医药费,成了他很大的经济负担。作为马步连的包扶责任人,赵东升马上记在本上,并嘱咐道:“你的事我记下了,等了解一下相关政策,看能不能帮你分担一些,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再有什么事情可以给我打电话。”

一番寒暄,一行人起身前往下一个贫困户杨占强家中。杨占强是党畔村党畔村组村民。2001年,他开三轮干活儿时出事故,落下腰部残疾,从此坐在轮椅上。年轻的杨占强未能娶妻生子,多年来一直由80多岁的老母亲照料生活起居,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全凭着政策补贴度日。由于老家成了危窑危房无法居住,二人在县城边缘的一个破旧小院里,租赁一间窑洞居住,每月300元的房租花去了大部分的补贴,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

看到母子俩如此困难,市直机关工委包扶干部张奋兵赶忙将自费购买的米面油送到杨占强家中。“你现在有什么困难或者想法,给大家说说,看能不能帮到你。”大家关心地问道。杨占强表示,他想进县里新建的社会福利院,碍于无自理能力,需要母亲陪他一道去,但母亲并不是“五保户”,每年近一万元的自费费用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张奋兵将杨占强的“心愿”仔细地记在了笔记本上。“回去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杨占强的困难,让他重燃对生活的希望。”他想。

车子通过一条条崎岖泥泞的山路,市直机关工委的七名干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先后来到党畔村几个偏僻的自然村,看望各自包扶的贫困户。一般巩固户白进亮家因病致贫,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家十四亩山地都种上了苹果,又承包了十亩坝地种豆子、荞麦,家里喂了猪、驴、鸡,种、养殖暂未见效,白进亮打算在农闲时抽空外出打工,暂时渡过难关;油坊村组86岁的王成金老人家,新推开了20多亩山地发展苹果产业;高新庄村组的高明山家因病致贫,家里的四亩老果园已经开始挂果,今年他又新栽了10亩新果树,脱贫指日可待……看到贫困户在扶贫攻坚政策的有力帮扶下各有所动,为好日子搭起“框架”,大家都信心十足。

走访慰问持续了一上午,大家简单吃了口便饭,顾不上休息,就来到党畔村党支部会议室,召开了一场热闹的贫困户脱贫攻坚座谈会。会上,结合自己所包扶贫困户的情况,大家纷纷发言,表达了个人的帮扶意见。

返程时,天已渐渐暗下来,从市区到党畔村往返,市直机关工委的扶贫干部们辗转行进430多公里路,穿过高速路、环山路、泥泞路、羊肠小道。“通过一天时间,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贫困户的困难、心愿,回来后我们要制订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下次再来时要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包扶干部们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我是党代表宣讲在基层 康全鑫:发挥窗口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学习报告含深情,定位精准方向明。宏伟蓝图已绘成,开启跨越新征程。”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结束后,吴起县基层党代表康全鑫返回自己的岗位,整理资料,将自己的心得编成对仗工整的顺口溜,将党代会提出的“四...

吴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吴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