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山头 鼓了口袋 山地苹果绘就宝塔区绿色发展之路

延安日报 2019-09-03 11:08 大字

柳林山地苹果熟了

本报记者 郑鹏

立秋后,站在宝塔区的山峁上,看到的都是绿涛翠海。闻着秋风带来的果香,犹如置身于优美的山水画中。退耕还林以来,宝塔区干部群众变“兄妹开荒”为“兄妹种树”,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山头变得更绿了,农民的口袋也更鼓了。

柳林镇孔家沟村村民薛国军年轻时家里主要种玉米、谷子、洋芋等农作物,辛苦一年,收入只有几百元,刚够一家人吃喝。遇上干旱天气,饭都吃不饱,一家人住在烂土窑里,日子过得很“恓惶”。

后来,柳林镇开始栽苹果树,薛国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栽种了11亩地,挂果后一年收入4000元,第二年收入1万元。看着种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好,薛国军开始扩大苹果面积。2016年,薛国军在自家院内建造了小冷库。2017年,他的苹果收入达到25万元。如今,他不再种庄稼,全部种植果树。现在,薛国军的苹果每斤能卖到10元左右,一箱苹果能卖130元左右。他家现有的25亩果树一年可收入近30万元,苹果正改变着薛国军和许多像他一样的家庭。

柳林镇党委书记栾小金介绍,孔家沟村总土地面积3.53平方公里,全村有230户773人,果树面积2800余亩,其中盛果园2200亩,幼园620亩,全村从事苹果产业的人口有140户460人,占全村人口近60%。苹果产业收入18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近70%。

孔家沟村民的改变,和宝塔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密不可分。该工程实施以来,宝塔区始终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苹果、蔬菜、养殖三大主导产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退耕前的1313元增加到10658元。截至2017年底,宝塔区的苹果种植面积达到49.75万亩、产量29.6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65万亩、产量18.1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亿元,三大产业总产值达21.4亿元。

作为大山沟深、植被稀疏的宝塔区,如何尽快使群山披绿、碧波荡漾,是区委、区政府一直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该区编制了《宝塔区退耕还林工程总体规划》,按年度分步组织实施。在退耕次序上,有计划、分步骤地实行四个先退,即: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先退、人均达到2.5亩基本农田的地方先退、主导产业形成规模的先退、“两线三点”(即铁路、公路沿线,城区、乡镇、村组周边)先退。同时加大农村主导产业开发力度,解决农民“花钱”问题,采取市场引导、政策调动、典型示范、技术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山上苹果、川道瓜菜、拐沟养畜、城郊三产的产业发展格局。该区还坚持把农村沼气能源建设与发展苹果、畜牧、蔬菜产业和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统一标准,合理规划,集中建设,综合利用,涌现出了小张沟、任家塬等一批集养殖、沼气、苹果(蔬菜)为一体的综合示范村,形成了以畜养沼、以沼促果(菜)、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另外,宝塔区还加强后续产业项目实施,发展产业致富群众,严格按照项目管理“五制”和作业设计批复要求,完成一至五期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实施。该区累计完成新建改造苹果园67220亩,其中新建苹果园31300亩,低效园改造35920亩,完成中央投资2150亩。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宝塔区使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地表植被逐年增加,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延河两岸林成荫,万顷碧波翻绿浪。20年的退耕还林,使宝塔区“脱胎换骨”,而这种改变还将继续。

新闻推荐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2名农村娃延安行

本报讯(向荣)在国家工信部驻嘉陵区扶贫干部,以及共青团嘉陵区委的支持下,嘉陵区开展了主题为“延安魂由奋斗铸梅花香自苦寒来...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