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荒坡披绿装 村民生活更幸福

延安日报 2019-09-03 11:15 大字

?●冯庄乡政府工作人员向媒体记者介绍退耕还林情况

?●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现场录制

本报记者 方大燕

从昔日的荒山荒坡到现在披上了“绿色盛装”,由水土流失的贫瘠之地变得山清水秀,农民一年的人均纯收入从1900元到现在增加了一万多元,冯庄乡的变化,都得益于冯庄乡薛张流域的退耕还林。

8月26日,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0余家中省市媒体走进宝塔区冯庄乡薛张流域,漫步于丛林之间,听取村民讲述退耕还林后的变化。

一下车,记者们纷纷拿起相机记录着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我们这里现在这么美,那可多亏了退耕还林的好政策了。”见证了冯庄乡退耕还林前后变化的62岁李庄村村民史养琪说,以前村里就是荒山荒坡,一遇到大雨,村里就泥水横流,至于村民的收入,那就更没法提了。

对于记者最关心的退耕还林后农民的收入,史养琪笑着说:“我就拿我自己来说。当时我家有15亩地,一年累死累活下来也就能挣个几千块钱。现在,我一年的纯收入都有3万多块钱了。”

实施退耕还林后,为了让史养琪这样的退耕户有稳定的致富产业,并早日见到效益,冯庄乡引导退耕还林户把蔬菜大棚和种植苹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史养琪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自己的大棚地里走走,看看蔬菜的生长情况。随着冯庄乡大棚面积的不断扩大,冯庄乡的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成为全乡退耕还林后增收的一大亮点产业。

“刚开始落实政策时并不顺利,大多数村民都有所顾虑:地都种上了树,以后要靠什么生活?”冯庄乡乡长杨树伟表示,冯庄乡薛张流域这20年来的退耕还林,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这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另外,除了大棚蔬菜种植,该乡还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发展了苹果产业拓宽了收入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据了解,冯庄乡有基本农田2.1万亩,退耕还林7.9万亩,苹果面积1.5万亩,蔬菜面积7600亩。2018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相比退耕还林前人均增收8000元。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冯庄乡薛张流域凸显了“三大效益”: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长、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该乡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林草覆盖率大大增加,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山川披上了“绿装”。

“虽然我没有见过退耕以前村里的面貌,但是我们感受到了退耕还林后的成果。现在的村子生态美、产业富,我们感觉很幸福。”李庄村村民史海海对于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

新闻推荐

企业满意 群众方便 延安市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见闻

本报记者叶树峰“从5月8日项目备案到6月27日取得4证,总共只用了49天。”延安万达城总经理章庆青对延安的行政效率非常满意...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