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原赤子 黄土忠魂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张林森同志逝世三周年追记

陕西农村报 2015-08-31 03:02 大字

全国劳动模范张林森。

定边县贺圈镇武兴庄村,一户农家来了好多人,一个中年男人正一边给邻家老汉擦汗,一边说:“您的儿子大学毕业了,放心,我们采油厂会用他的……”

他又站在白于山区的一座山峁上,指着方圆几十公里的几块塔子地说:“钻吧,这里石油很旺,果然乌金般的原油就汩汩而出……”

2015年的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我敬爱的师长,延长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张林森又一次走进了我的梦境,此时,这位作出巨大贡献的石油战士已经离开我们有3个年头了。

投身于改变农村贫困面貌

张林森的祖父逃荒要饭到武兴庄村,父亲担当起村合作社主任。父亲教导他做人要本本分分,踏实肯干,一心为群众办事,要向毛主席一样大公无私。十几岁的张林森记在心里,无时无刻不践行着父亲的教诲。定边中学毕业后,张林森回到村里,与村里人一起犁耕耙耱,提耧下籽,过上了脸朝黄土背朝天、东山的日头背西山的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子。

张林森勤学好问,改进农具,套种庄稼,并且和村民关系融洽,得到了乡镇领导和村支部的赏识。两年后,他当选为村支书。在他的努力下,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一干就是11年。随后接力的是他的四弟张钦,也是一干十几年。张钦完成了村里道路硬化,修筑大坝四座,并且做出了为定边采油厂输送村里优秀年轻人一百多名的骄人业绩。近年来,张林森的二弟张秀应群众之邀担任武兴庄村支书。

已经上任为定边采油厂总经理的张林森经常回村里关注项目的实施情况。他教育他五个弟弟说:“我们一家大大小小当了官,当官就是要为群众服务。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光我们自己,也要教育子孙后代以事业为重,不要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

他们父子四人几十年来帮助村民植树造林,修房造地不计其数,唯独没有修葺弟兄六人出生的土窑洞。武兴庄村主任陈志刚指着几孔被风雨侵蚀破败不堪的破窑洞告诉记者:“中间这孔就是张老大出生的窑洞,小时候我们常常在这里玩耍。他们弟兄几个为村里做的好事真是万万千,说不完,好人啊。”张林森出生时的窑洞对面翠绿的一道山峦平卧在昼夜不息的油井边上,坡底的平地上是弟弟张秀栽种的大片大片的苍松翠柏,根深叶茂,郁郁葱葱。

创建定边采油厂的辉煌业绩

张林森性格中有一种敢于冒险的精神,但这种冒险并不是无原则地蛮干,而是预见性地看到美好的曙光和前景之后,他才不顾一切地挺进、投入。

因此,这种超前意识使他在定边往往成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1993年他当上钻采公司经理之后,就决心成为定边县第一个挺进油田的人。虽然,各种议论纷呈,有人甚至说弄不好张林森将“毁”于茫茫沙海之中,然而他没有低头。

但自身的困难何其大也。创业伊始,公司是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技术。“三无”这个硬件跟不上,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在一夜一夜的筹划之后,根据公司具体现状,张林森提出“贷款起步,旧井垫底,以油养油,滚动发展”的创业思路,并喊出“学大庆、赶延安,依托长庆夺高产”的奋斗口号,公司上下齐心,群情激昂。

石油钻采是一种高科技行业。一群在他人看来是石油的“门外汉”们,硬要干石油这档子事,岂不是有些自不量力?但张林森他们甘愿从小学生做起。

张林森拜长庆石油勘探局的专家为师,虚心请教。这些专家忙得忽东忽西,张林森不是“三顾茅庐”,就是整天整夜困在车上等待,颇似“程门立雪”。专家星夜工作回家,听到院里的车上发出均匀的鼾声,打开车门,几个方便面袋跌落出来,专家心里为之一动。张林森从打盹中猛醒,看到专家微笑着站在面前,十分惊喜,顾不上多少寒暄,在车上就滔滔不绝地将石油钻采技术问题一一提出来。

张林森的虔诚和执著感动了专家,专家遂敞开胸怀,面授机宜,并让他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油井地质和技术资料。张林森取宝满载而归,又请来中原油田地质技术员,实地考察,反复论证,从中选定长庆石油勘探局“大会战”撤离留下的9口边缘残次井,以此为起点,擂响石油钻采的大鼓。

张林森领导的定边采油厂,由一个小企业,建设成一个集勘探、钻采、运销和井下作业于一体,拥有职工3000多人,总投资27亿元,油井1080口,年原油产量60万吨,每年实现工业产值15亿元,税费利5亿元的地方财政企业,累计为国家上缴税费达17亿元。

定边采油厂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企业,陕西省优秀企业、安全生产单位、绿色企业,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陕西省文明单位,市县经济效益明显企业,百强企业、管理先进企业和技术改造先进企业,陕西省清洁生产示范单位等。

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黄土地

2008年3月,张林森同志调任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当时油田公司还处于重组融合阶段,下属14个钻采公司还各按各的方式运行,老八矿是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由此,归结到一个模式上运行难度很大,重组融合如果搞不好,整个陕北石油经济将会是一盘散沙,甚至一败涂地。

张林森以超人的协调能力和延安、榆林两市的涉油县区的领导进行交流协商,取得理解和支持。在各采油厂之间选贤任能,大胆启用年轻干部,进行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并统一规章制度,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招标采购。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使油田公司步入整体规范的运行轨道,且每年以新建产能200万吨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跨入千万吨大油田行列,张林森对陕北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时间对于张林森来说太珍贵了,平时没有空闲养神,他就将乘车当作打盹休息的最好时机。不知多少次,刚打完吊针,踏出医院病房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手端饭碗或身躺病床还在听汇报,谈工作,讲勘探,论开发是经常事。创业初始,他在井头上带头抬油管,打管钳,白天与工人同吃同劳动,晚上回公司筹划安排部署第二天的工作,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在打定庆一井时,他整整七天在工地上,很少睡觉,由于睡不好,吃不好,加上压力太大,他得了重病,导致左耳失聪,落下终身耳疾。

定边采油厂发展壮大了,定边采油厂的工作量更大了,调任延长油田主要领导后,他的担子更重了,更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有时朋友问他心里想什么,他说,就想好好睡一觉。说归说,他今生欠的最大债务也许就是“睡觉债”。他自己对时间珍惜,要求亲友们,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要珍惜时间。他本人不抽烟,弟兄们也不敢当他的面多抽烟,有次五弟张杰抽烟时他碰上了,就回去拿两本书给五弟说:“利用抽烟时间好好读读书。”张林森名字的寓意,以人种树为林,以林繁衍为森,森林王国经过亿万年演化为黄土地下滚滚闪亮的油龙。就是这条油龙翻身,演绎了陕北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感天动地的张林森精神。

张林森从陕北高原的重峦叠嶂中走来,在穷困潦倒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承担起武兴庄几百号人的吃饭问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定边县30多万人中安置3000多就业人口,实现县域经济的强势发展;在二十一世纪的第8个年头里,他挑起了延长公司油田的重担,短短6年时间让全国瞩目,为集团公司作出巨大的贡献。

他总是拖着高大厚重的身躯,迈着坚定的步伐雄浑超然地迎风沐雨,在沙漠、泥淖、沟壑、高原,足迹所至,他在苦苦地寻找蕴藏千万年的珍宝——石油。于是,他殚精竭虑、历经磨难,为黄土地上的人们找到生存的希望,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把自己毕生的力量和生命全部“挥霍”在这片土地上,全部奉献给他挚爱的“亲人们”,他自己默默地离去,倒在他又一次的工作征程中……

2012年3月1日,张林森离我们远去,而他的形象和精神永存于我们心中,他的精神和气质一直影响着黄土高原的儿女们。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一位文化人的创新之路

本报记者鱼玉军留着短发、戴着眼镜、搭着红色披肩,2月19日,把自己的文化产品推出国门的高秋燕女士,散发着一身高雅、时尚的气息,向记者分享了她传播榆林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在许多人眼里,她俨然成为...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