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告别烧炭年代张润生

延安日报 2013-09-06 16:38 大字

烧炭年代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我还时常想起那时的情景。

那个年代我们居住的延安城,居民和各单位所用的燃料大都是炭。那时有句夸陕北特产的谚语“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瓦窑堡炭确实燃点低,火焰旺,是延安人的首选。它易燃但烟大,极易造成空气污染。

那时,一早一晚家家户户开始做饭的时候,延安城上空就形成一个黑烟笼罩的锅盖。那时我家住在延安东关黑龙山的半山上,山脚下有一个延安运输公司家属院,排列着二十几排瓦房,一到做饭的时候,只见每家每户门外垒的灶台炭火熊熊,烟囱上黑烟滚滚。整个院子笼罩在一片黑烟之中,呛得我咳嗽不止,咳出的痰都是黑的。这成为我难以抹去的记忆。

烧炭还有很多麻烦事。其中倒炉筒子就是一件。每次都得把它卸下来,拿到垃圾堆旁,然后用一根头上绑着一捆子烂布条或烂铁网的长杆子,一节一节地去戳,弄得人两手黑黑满身烟煤儿。还有一件大麻烦事就是搬炭。买下一大堆炭,就得花大力气往回搬,尤其是住在山上的人,就得全家出动,家里人少的,还要央求邻居帮忙。一大群人动用架子车、筐担、铁锨,乌吆呐喊着,好长时间才能搬完。那时人穷,很会节约用炭,把烧炭烧下的灰渣,从炉坑里挖出来,用柳条筐提到垃圾堆旁,提起筐子筛,把灰面面筛尽,然后从渣子中把未烧尽的再捡出来烧。

那个年代延安各单位也大量烧炭。一到冬季,各单位的采暖锅炉都就冒开了烟,一柱柱黑烟滚滚而起,风一刮

倒卷回来,整个街道黑烟弥漫。白衬衫穿一天,领子就是黑的。那时延安东关有个火力发电厂,厂里有个大烟囱,一年四季冒黑烟。大烟囱的东南方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菜地,菜地是东关居民过冬腌酸菜的主要菜源地,可西北风把大烟囱冒出的烟煤儿刮到了菜地里,把白菜变成黑菜。到了腌菜的季节,我和父母到菜地去买菜,只见菜顶上、菜帮上,就连菜叶缝隙间也都是烟煤儿,尤其是每一颗菜根下都簇着一团儿烟煤子。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82年才有了转机。那一年我师范毕业当了老师。一天我去被分配到五中当老师的一个同学那里串门,在他的办公室看见一个银白色的铁架子和一个铁罐子。同学介绍说是液化气灶,既不冒烟又方便。可那时的人怕液化气罐爆炸,又担心火

力赶不上急用,大都不接受。过了几年,人们开始接受了,可液化气又供应不上,换一罐气跟打一场仗似的。一天我去换气,早早地就用自行车带上空罐到液化气站,连跑带挤排上队,等了两个多小时,眼看剩一个人就轮到我,可没气了,别提有多沮丧了。幸好碰到一个也来换气的同事认识液化气站站长,我们才拿到了一罐“后门”气。那些没“后门”排在我后面的一长串人只好空罐而回。

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液化气才满足供应,而且还送气上门。这下平房和山体居民非采暖期都烧液化气,只在冬季烧炭取暖,半结束了烧炭年代。住单元楼的人就彻底告别了烧炭年代:冬季有暖气,旧楼烟道封堵,新楼不留烟道,住进去只能烧液化气。我是1998年住进单元楼,这一年,天然气通到延安,我住的单元楼直接安装了天然气,我不但彻底告别了烧炭年代,而且连换气也省了。随着气、暖齐全的居民小区大批大批地建成,山体以下居民基本都住进了楼房,结束了烧炭年代。现在,政府正在实施“山体居民下山进新城工程”,这项工程完成后,延安整座城市将彻底告别烧炭年代。

新闻推荐

陕西省拨付200万专项资金支持延安革命旧址抢险修复

本报讯(记者董新银)日前,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省财政厅会同省文物局紧急拨付专项资金200万元,支持做好延安革命旧址的应急抢险以及灾后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等工作。7月以来,强降雨对延安文物特别是...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