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年我在延安市一中也就是现在的宝塔区一中上初三那年秋

延安日报 2013-06-16 16:54 大字

1973年,我在延安市一中,也就是现在的宝塔区一中上初三。那年秋天上级给我校分下来一段“西河改道”挖掘任务。

西河,就是从志丹方向流入宝塔城区的那条河。它在流经枣园莫家湾村时,向东大大地转了个弯,把近百亩川地分割成三块,很不方便耕种。于是市政府决定在河西的山跟下深挖一河道,使西河直线流过,将上下川和弯里的地连成一片。当时将这一工程称为西河改道工程。那年秋季工程上马,市政府将欲挖河道一段一段地作为开挖任务分给城里的厂矿、单位和学校,要以蚂蚁搬家的方式挖成一条人工河。

那时的人对上级分来的任务没有说“不”的理儿,对于学校来说就是停课齐上阵。本来我们班不用去参加,因为我们班是我校校办汽车修理厂的骨干。校长说你们好好修车就行了。可我们听了校长在全校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就激动得不行,坚决要去,校长只好允许留十个修车其余的与全校大军一起参加战斗。

挖河开始了。我们一早起来匆匆吃点饭,就带上两个当午饭的玉米面馍向距城十五里处的西河改道工地进发。那时车很少,只有几辆运送工具的大卡车,大部分人骑自行车,自行车大军像一条河向前流淌。我没有自行车,就央求我们班骑着加重自行车的李忠生将我带上。一路上,为了叫李忠生天天带我,我尽说他的好话,一堆一堆的好话说得他高兴地向我表示以后天天带我。哪知过了两天他就不带我了而是去带我班的黄卫兵了。原来是黄卫兵请他吃了一碗肉粉汤。那个年代,一碗三毛钱的只漂着两片肉的粉汤就把我打下“车”来。现在想来很是失笑。没人带又没车坐,那就步走吧。

改道工地一片沸腾。红旗招展,喇叭嘹亮,人群像蚂蚁一样洒下一道川,他们挥镢扬锨推着装满土的架子车飞奔,干劲十足。那时人的干劲全靠表扬鼓足,工地上的高音喇叭一直播送着表扬稿,什么大修厂职工不怕苦,什么二建工人不怕累。被表扬的单位立马干劲十足,没被表扬的羡慕地向人家学习。记得我也投过一篇表扬我校的“诗歌”,“诗”曰:风吹红旗呼啦啦飘,一中小将到来了,革命干劲冲云霄,一锨铲出一道壕。此“诗”一播,我校师生立刻欢腾,表示还要争上游。

要争上游就得加快挖掘进度,咋加快呢?校长说要苦干加巧干。于是我们就寻找巧干法。我们看到与我们相邻的机械厂职工放庵倒土,放一庵顶我们挖半天,这倒是个巧干法。不过它有危险性,所谓放庵,就是在一块土崖的两侧深挖壕,然后挖空崖底,使崖自然坠塌。它的危险性在于如果挖空的人躲闪不及就会被塌下来的土埋了。但我们为了加快挖掘进度就顾不得那么多了。于是我们就放庵,可当我们放到第五庵上,挖空的王宏躲闪不及被埋,好在只埋到胸口,我们三下五除二就把他挖出来了,没啥大碍。校长闻讯后吓得脸色蜡黄地命令我们再不许放庵。

放庵的巧干法不让干了,那还有啥巧的呢?一天我们看见汽车运输公司开来两辆解放牌大卡车,用大卡车拉得倒土。一车能拉几十架子车的,真是大手笔的巧干法。对此我们爱得不行,爱着爱着,突然灵光一现,何不也叫我班留守汽车修理厂的十个同学从来修理的车中弄一辆大卡车来大手笔地巧干一番?那天晚上,留守修理厂的并会开车的陈延军通知我,说弄下一辆大卡车,这辆车今天来修,他们一直修到这么晚才修好。他说咱们连夜去倒土,要不人家明天一早就把车开走了。那还说啥了,我赶忙召集了二十个男生,坐上大卡车向西河改道工地进发。月光照进车厢,我们抱着铁锨分两排坐在车厢两侧,看起来好像电影里坐着汽车行军的国民党兵。但我们不觉得滑稽,反而有一种悲壮的自豪感。那一夜,我们直干到天明才回来。当别的单位听说我们晚上开着大卡车来倒土都羡慕得不得了,但他们没有这“福分”,只能用架子车推。

二十多天后,延安市民不等不靠,自己出主意想办法,硬是靠苦水用架子车推出了一条人工河。

三十年过去了,岁月抹去了很多往事,但当年那西河改道的沸腾场面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它成了我抹不去的记忆。

新闻推荐

优化道路设计方案严格抓好工程质量

本报讯(记者忽弋琛)6月16日上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新区党工委书记薛占海带领新区管委会、新区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就新区(北区)一期工程建设进行了检查。薛占海强调,要进一步优化道路设计方案,在严...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