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配齐高品位高质量特色旅游大餐 黄陵县文旅融合探索纪实
?●黄陵面花——二龙戏珠
?●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
?●紫峨寺秋景
本报记者 王爱荣 通讯员 候宝军
旅游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又决定着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近几年,黄陵县致力于全域旅游打造的同时,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突出地域特色,逐渐将黄帝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渗透进旅游产业开发,以文旅互哺综合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为广大群众配齐高品位、高质量、高颜值的黄陵特色旅游大餐。
感官体验让黄帝文化活起来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在这阳光初暖的三月,黄陵县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来自内蒙古游客丁先生带着家人在黄帝陵拜谒后,来到黄帝文化中心参观。他说:“黄帝陵我已经来过好几次了,但是今天参观过黄帝文化中心后那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更加深刻,场馆里通过高科技的声光效果,把黄帝做衣冠、造舟车、教蚕桑、定音律、创医术、造历法等丰功伟绩形象地展现到我们面前,通过这种感官体验,我仿佛真的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黄帝文化中心是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启动实施的首个单体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大师设计,它与轩辕庙、黄帝陵共同构成黄帝陵景区地景文化,是挖掘、整理、弘扬、研究、开发和展示黄帝文化,弘扬爱国主义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黄帝文化中心的建筑主体全部隐藏于地下,建筑顶板设覆土,上面密植成林,与桥山81.9公顷古柏森林融为一体,使桥山绵延的山形一直延伸至印池两岸,对轩辕庙成环抱之势,以山环水绕、满目苍翠、柏香四溢进一步凸显了黄帝陵“圣地感”。
场馆内分别是黄帝厅、初祖厅、飨祀厅、祭陵守陵厅、颂陵厅、精神家园厅和临时展厅。为了让游客体验更加鲜活,每个展馆都运用声光电技术,深刻演绎了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全面展示黄帝的传奇一生,以及这项延续了千年的祭祀。场馆这样创新性的设计,使游客通过感官体验让记载在书本里的文化活起来,让人文旅游有趣起来、动起来。
随着黄帝文化中心的建成投运,来黄游客可以全面、多视角地了解黄帝文化,进一步丰富了黄帝陵景区的文化内涵,使黄陵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同时,进一步加强了黄帝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
除此之外,黄陵县还大力推行“旅游+文化”模式,通过连续12年举办元宵节“龙乡过大年”系列活动,以及举办清明节、重阳节公祭轩辕黄帝系列活动,桥山国家森林公园户外公开赛、米龙节、梨花节、七夕灯火节、敬老万寿节等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并先后2次走出国门宣传推介黄帝陵文化,不但让广大群众饱了眼福,也闹红了整个龙乡,同时也吸引了全国百余家新闻媒体聚焦黄陵,使黄帝陵和黄陵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发扬传承 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清明节公祭日就快要到了,今年77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的传承人王民政又要开始忙碌了。
他是从二十岁就开始学习黄陵面花制作,从中摸索到了面花制作工艺的许多经验,并在制作中不断创新,从1996年清明节开始被黄陵县祭陵办确定为清明、重阳节祭祖活动祭品(面花)的长期制作人。
记者在他的家里有幸目睹了捏制面花全过程,只见老人和他的老伴儿捏起一点面团,随意地揉一揉,搓一搓,然后各种动物、花卉造型就跃然于桌上,见他或用木梳压出鸟、鱼和动物的毛发;或用钥匙压出龙、鱼的鳞片;或用剪刀给小鱼、小鸟剪出嘴巴;再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豆子点上眼睛,一个活灵活现、模样可爱的面花就做成了。待锅里蒸熟后再给面花涂上鲜艳的颜色,它们的造型就愈发栩栩如生、玲珑可爱。
黄陵面花因民间礼俗而生,在黄陵民间文化中有极强的代表性,是黄陵人不忘恩德、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
“我们黄陵面花延续了千年历史,面花中的吉祥动物,多色花卉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都代表了富贵、吉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黄陵面花,了解黄陵面花,让这门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从事面花制作几十年了,王民政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
为了进一步发展黄陵面花,扩大面花制作影响,王民政多次参与指导了县上举办的面花培训班,2008年中德技术合作项目黄陵县“农家乐”面花手工艺培训学习班,人员达到百余之多。
记者在黄陵县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目前共有省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14名,县级传承人25名,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保护“黄陵面花”这一地域品牌,不断扩大“黄陵面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黄陵面花”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县政府支持下,县非遗办已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知识产权局申请注册“黄陵面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黄陵县丰腴的文化沃土孕育出风姿独特的非遗文化。自2006年以来,黄陵县逐年向中、省、市成功申报了《黄帝陵祭典》《黄陵面花》《黄陵老秧歌》《黄帝的传说故事》《黄陵民歌》等三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截至目前,《黄帝陵祭典》《黄陵面花》2项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9项进入省级保护名录,28项进入市级保护名录;108项进入县级保护名录。这些项目涵盖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多个门类,是黄陵县传统文化的瑰宝和艺术结晶。
同时,黄陵县通过旅游的载体,积极利用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时机,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扩大这些非遗项目的影响力。现在,学习、观赏黄陵的非遗文化,也成为来黄游客必不可少的一个行程,曾经一度被忽略的非遗文化因插上了旅游的翅膀再次火了起来。
互动参与 让民俗文化嗨起来
刘家川距黄帝陵景区2公里处,是远近闻名的农村产业特色村,是黄陵八景之一“龙湾晓雾”所在地。全村以休闲旅游、农家乐经营等第三产业为主,属全县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2019年1月21日,桥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广大人民群众发出一份特殊的邀请函,在2019年春节来临之际,邀请大家来刘家川村一起体验民俗、感受年味,共度传统佳节。
进入腊月二十三,刘家川的过大年活动正式开启,走进村子,村支部广场的花廊顶满满的手绘彩色灯笼映入眼帘,旁边的大树上也挂满一个个可爱的红灯笼,广场上的春联义写活动也进行得热火朝天,年的味道扑面而来。
腊月二十七,西安外国语大学几十个师生因这浓郁的年味慕名而来,大家与村民一起扭秧歌、炸油糕、做面花、剪纸、参观村史馆,通过亲身的参与,不仅将黄陵的民俗文化“吃”进了嘴里、“玩”进了心里,还“学”在了脑海里。
俗话说,“陕北的年是忙腊月,闹正月。”
在刘家川,大年初一的锣鼓唢呐鞭炮声点燃了年的激情。戏剧演出、文艺晚会、拔河比赛以及全县的广场舞比赛在刘家川轮番上演,尤其正月十五的灯火晚会引来近万人参加,玩的玩、闹的闹、吃的吃,好一片嗨翻天的热闹景象。
近两年来,为了使农家乐不再是一枝独秀,全面提升刘家川旅游文化内涵与品质,县上除了打造以传统软馍、油糕、黄黄、野菜为特色的农家乐品牌,还打造以民俗文化活动展演、农耕文化体验、手工艺品展出等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业旅游观光品牌,增强游客在吃、喝、玩、乐中的参与感和趣味感。
现在的刘家川已不再是单调的农家特色饭,而是集聚了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要素的“好吃、好玩、好看”的崭新旅游景区。供广大游客在满足“吃”的基础上深挖“农”的根,注重“家”的形,寻找“乐”的魂。
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地”,黄陵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彰显着独特的魅力,近年来的文旅互哺发展探索,不仅使黄陵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也助力黄陵旅游产业向现代旅游业跨进一大步。
据统计,2018年黄陵县接待游客813万人次,增长21.3%;旅游综合收入28.8亿元,增长22.6%,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文旅融合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文旅融合做得更好,为广大游客献上黄陵特色的旅游大餐,将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黄陵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延平这样说道。
新闻推荐
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推出系列活动 突出展示陕西省文化创新成果
本报讯(记者张斌峰)2月28日,记者从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筹备工作会议获悉:今年除举行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外,还将举行1...
黄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陵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