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容颜改 新区映光彩 黄陵县城市建设见闻

延安日报 2019-03-13 12:08 大字

新区居民在小区内健身

新修道路连通新、老城区

黄陵县城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 雷荣 通讯员 杨正凯

·引言·

破旧的楼房不见了,脏乱的水泥路不见了,落后的生活习惯慢慢消失了……

文化公园、风尚新城,生活在小县城里的黄陵人,正清晰地感受着这个小县城与自己一起跳动的脉搏,感受着它日新月异的嬗变。

忽如一夜春风来。这看得见的变化,显而易见;这摸得着的幸福,时光正好。

老城区——文化浓厚的休闲景区

春节刚过,春意渐浓。2月28日,褪去轻盈缭绕的晨雾,城市尘埃洗净,变得清新亮丽,新鲜的空气让人忍不住深吸几口。

驶下黄陵高速,近在眼前的黄帝陵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规模初显。园区大门上书“黄帝陵游客中心”七个大字,气势恢宏。外观设计飞檐翘瓦,大气磅礴、庄严肃穆,深含历史厚重之感;广场上九龙雕塑和民族石柱,充满民族文化的精魂,激荡赤子爱国之情。

“一进城能就深切地感受到黄陵的可喜变化,才五年没有见,变化得有点认不出了!”内蒙古游客李海铭告诉记者,他第二次来黄陵,宽敞整洁的道路、庄严雄伟的古建筑群、方便快捷的出行,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被誉为“中华第一陵”,是中华儿女共同景仰的民族圣地。每年都有众多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寻根问祖,朝圣祈福。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打造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黄陵县启动建设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

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黄帝陵为核心,遵循“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原则,着力打造“一轴、一河、一环、八区”的空间布局,充分营造黄帝陵更为浓郁的圣地氛围。

记者来到黄帝文化中心时,工作人员正对内部布展进行提升改造。中心四处,拆除旧楼的施工现场设立着围护设施,正在封闭作业;马路边,十余名工人三两一伙,正在挖坑植树,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黄陵的老城区已全部纳入了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范围,片区建设做好‘减法’,拆除建筑空地按照只拆不建,尽量布置广场绿地等开放性空间,不断完善城市文化公园配套设施,带动城市品位整体提升。”黄陵县住建局局长张文全说。

按照“文旅结合、产城融合”理念,黄陵加快“风雅古城”建设进度,实施了老城区沿街建筑风貌改造、沮河沿岸绿化景观改造、管网改造工程、西部门户区亮化等工程,进一步丰富了黄帝陵文化园区的内涵,促进了黄陵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旅游发展水平,拉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公园的建设让生活在这里的普通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家住黄花沟的居民刘江龙说:“几年前,沮河沿岸乱修乱建,垃圾污水粪便直接排沮河,臭气熏天、不堪入目,现在沮河沿岸乱修乱建的民房拆了,我每天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心情也变得舒畅了。”

城市变花园,处处是风景。按照打造大景区的目标,黄陵县通过“三城联创”等工作的深入推进,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提升了县城生态环境。如今,县城环境卫生整洁干净,道路平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居民小区环境优美,鲜花绿草相映成趣,百姓的幸福触手可及。“开车出门5分钟,停车转路20分钟。”城区停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比较突出。黄陵在城区设置各类免费停车场8个,并对道路两边的停车位进行规范管理,缓减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满足群众和游客需求,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也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梨园新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延安有新区,建设得挺漂亮。我们黄陵也有新区,环境、条件就是不一样。”采访中,许多群众对记者说起黄陵梨园新区,脸上写满骄傲。

2011年,黄陵县结合实际,启动了梨园建设。为了承接老城区行政功能和居民搬迁,给黄帝陵文化园区建设腾退空间、创造条件,黄陵县以“沮水曲似九回肠,两岸青山抱新城”的水印山城为格局,将梨园新区打造成一个近山、亲水、宜居、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新城。

走进黄陵县梨园新区,一条条高标准的道路笔直延伸,一个个高质量的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营造出整洁有序、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小区内雅静别致,绿植簇拥、亭台林立;广场上,人们跳舞、散步,闲适又惬意。

“以前,人们到这里来,感觉是去乡下了,现在啊,来康崖底感觉是进城了,人们也不说是去康崖底,都说是去‘黄陵新区’。”出租车司机白文清说得平白,但却道出了梨园新区这几年最大的变化,这不仅是行政区划和称谓的改变,更多的是惊叹于对这里城乡巨变、日新月异的建设速度。

“梨园新区建设最快的时期也就是最近两三年,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近50亿元,建设住宅4304套,正在建设5356套,入住居民3100户。学校、文化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高铁站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已经进入实施建设阶段,群众衣食住行、购物、娱乐等生活需求相关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黄陵新区办副主任李斗介绍说。

曾经荒凉的康崖底村逐渐变样,曾经不愿意往北边走的人们,现在却将梨园作为居住休闲的首选。第一代“新居民”已入住梨园新区,开启了新生活。刘晓芳便是其中一个。

刘晓芳住在瑞龙小区,60平方米的房屋整洁温馨,电视、冰箱、厨房、卫生间应有尽有。客厅墙上挂着亲手做成的“福”字刺绣,特别醒目;精心打理的盆景在阳光照耀下,越发显得青翠嫩绿。

瑞龙小区是县保障房安置小区,建成后房屋地板已贴好,墙面已粉刷,厨房、卫生间全部安装到位,有线电视、网络和水、电、气等已接通,直接就能“拎包入住”。

为了能够让家更温馨、更舒心,刘晓芳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房屋进行了装修,所出费用仅仅6万余元。

“以前在山上租房住,房租贵、出行不方便,买个菜都要走上半天才能到农贸市场。”刘晓芳感慨道,“现在搬到了新区,方便多了,楼下遛弯就把菜买了,尤其是冬天,再也不用生火烧炉子取暖了,现在家家都有暖气,干净卫生又暖和。”

居住在新区,工作在老城。每天,刘晓芳都会坐着公交车在新区老城之间往返。10分钟的路程,让她丝毫不觉得不适应。

“公交车定时发车,想出门随时都有车。公交实行的也是一票通,1元钱想坐哪就坐哪,上下班非常方便。”刘晓芳对记者说,住在这里,既能体验都市生活的便利,又能享受田园生活的静好。

糠醛厂搬迁居民贺战昌告诉记者,搬迁到新区之后,除了居住环境的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新区广场上安装了健身器材,群众自发成立舞蹈队、自乐班等文娱小分队,逢年过节自娱自乐。各种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也走进新区,让群众开了眼界,了解党的好政策,对生活有了更多憧憬。

王亚丽是新村文化广场的保洁员,每天,她都能遇到周围群众在广场上跳舞、唱歌、下棋、闲谈。工作之余,王亚丽也放下扫把,跟他们聊会天。

“我们在一起闲聊,大家都说住在新区好,白天可以逛广场,晚上可以看灯光。大家没事聚在一起跳跳舞、唱唱戏,生活有滋有味。”王亚丽乐呵呵地说,现在新区绿化漂亮,入眼处处是美景,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无形中影响着居民,大家摒弃了许多陋习,环保意识都提高了不少。

在龙湾小区,一群妇女围坐一起相谈甚欢;不远处,小孩们欢快地玩耍,不时传来朗朗笑声。转悠一圈,记者感觉小区不仅环境优雅、干净整洁,更让人惊奇的是家家户户竟然都没有安装防盗网。

“我们在新区的前后大街安装了高清视频监控,对进出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车辆的运行轨迹都能实时监控,毫不夸张地说,新区就是飞进来一只苍蝇都能发现。”郭军笑着说。没有防盗网,不仅为群众节省了一笔费用,让小区更美观,重要的是,可以让居民告别“笼民”,过上开放的舒适生活。

虽已临近中午,新区河道内却是一派火热忙碌的施工景象,三三两两的施工人员正在忙着铺设污水管网,远远便能听见铁锤敲打发出的“通通”声。

“在新区的河滨路,我们已建成了2公里的漫步道。后期还会沿着河道,进一步延长步道,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长廊。”李斗说,不久后,新区将道路纵横、河流环绕,成为一座宜居、绿色、便捷、智能的现代化新城。

“下一步,我们紧盯新区群众衣食住行和购物、娱乐等生活需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项目,引进一批金融机构、星级酒店、商业综合体、特色餐饮,集聚人气商气,使新区环境更优美、设施更完善、生活更便捷、居住更舒适,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谈及新区未来,郭军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齐心协力 赢得比赛

3月5日下午,黄陵县文体广场举办了“我追赶·我超越·我出彩”龙乡女子趣味运动会,全县17个党委(党总支)240名妇女干部参赛。...

黄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