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甘泉县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延安日报 2019-09-24 15:16 大字

本报记者 常青

初秋时节,行走在甘泉县工业园区,处处呈现出天蓝水清、林秀花香、路洁厂美的动人景象,美水大地工业项目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为全面建设绿色文明幸福的新甘泉提供了强力支撑。

工业是经济的核心,是发展的龙头,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近年来,甘泉县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创优发展环境,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全县工业经济基本保持平稳向好的运行态势。

由小到大的工业经济

甘泉的工业经济起步晚,基础差。建国初期,全县仅有几个小型手工业厂,产值0.6万元。改革开放以来,甘泉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石油、酿造、建材为主的地方工业。到1990年底,全县全民和县办集体工业企业达到25个,职工700余人,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余万元。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发展到985个,总产值达到1311万元,其中白酒等主要工业产品已逐步跨入名优特行列。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县内各工业企业相继亏损关闭,效益逐年下滑。2003年,按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维护职工利益的原则,对全县除石油企业外的19户国有企业全部进行改制,2005年底全部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任务,企业经营机制得到了彻底转换,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总会真实地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石油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甘泉县原油产量由1989年的1.01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48万吨,年均增幅在2万吨以上;白酒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积极研发新产品,多方开拓销售渠道,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产量达到240吨,隋唐御液系列白酒荣获陕西名牌产品等称号,被誉为“陕北茅台”;新宇水泥公司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成了油井专用水泥生产线,年油井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豆制品加工突破了落后的小作坊式生产,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全县以“八千里”为代表的豆腐干加工企业达到8家,年加工豆类达到3000吨,甘泉豆腐干已成为甘泉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深受市场欢迎,实现了“名利双收”;兴银国际贸易公司充分发挥甘泉县红小豆原产地标识通过国家质监总局认证的优势,截至2008年累计实现出口创汇952万美元,成为延安市重要的涉农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知名企业。与此同时,刺榆米酒、劳山土蜂蜜、森源运业、兴银国际、黑氏塑材等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竞相发展,企业总数达到113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506户。全县以石油为主的单一工业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初步形成了以石油生产为龙头,石油配套产业、食品加工产业为两翼的工业新格局,实现了工业经济由小到大、由量的积聚到质的飞跃。

“拎包入住”的小微企业孵化基地

记者在甘泉县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孵化基地看到,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道路、一幢幢高大气派的厂房、一片片繁忙热闹的工地;甘美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新迎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等生产车间、成品仓库内,工人们正忙着生产、打包、装车,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业园区以跨越式发展的姿态实现了华丽转身,目前已有桂林金典医药公司艾草系列产品、陕西东康实业公司办公教学器材加工等17个项目意向入孵,正在积极洽谈促进当中,有望全部落户基地发展。

“我们企业从落户到竣工投产,只用半年时间,很快!”甘美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厂长柴栋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于2000年9月,2017年3月投资建设甘泉美水矿泉水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得到县上的大力支持。同年9月,项目在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开工建设,2018年4月就建成投产了,年生产18万吨矿泉水。对于企业为何选择落户小微企业孵化基地,柴栋表示,“主要看中的是这里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快速、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真正实现了‘拎包入住’,企业还要逐年加大投入,将项目做大做强。”

时至今日,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园区,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是找准定位,强力吸引企业进驻。甘泉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孵化基地位于道镇麻子街,是集小微企业生产办公、仓储物流、产品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总投资3.44亿元,占地202.8亩,规划建设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3.8万平方米公共服务中心及职工宿舍、餐厅、休闲运动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全力打造成“拎包入驻式、保姆服务式”的创业创新平台。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4.1万平方米新建多层标准化厂房主体工程全部建成,1#、2#厂房已交付使用,3个项目正式入孵并建成投产,经营运行良好。

该基地负责人陈满红表示,下一步,基地将继续按照“政府重资产、企业轻资产”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功能,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力争将孵化基地建设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和全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示范基地。基地全部建成投用后,预计可孵化企业25户,年实现经济总产值5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解决就业1000余人,能带动1.5万户农户从事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将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定位准确的农副产品加工园区

岁月更替,华章日新,甘泉人砥砺奋进、扬帆远航,在工业强县道路上写下了催人奋进的篇章。新迎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武新全是见证人,更是亲历者。

早年在做工程生意的武新全,地地道道的甘泉人,2013年偶然间从新闻上看到纳豆的食用价值,于是就托人从日本带了一些纳豆,后萌生了开办纳豆工厂的念头。2016年9月破土动工,历经三年建成竣工,并于日本纳豆生产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今年3月,日本纳豆生产企业派专家一行6人来到公司,安装设备、调试机器、传授工人操作技术以及机器维护,目前生产的森森岳纳豆已投放市场。

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武新全感慨道,“原来全凭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这几年,政策好不说,尤其是把厂子办到了工业园区,县委、县政府更是大力支持企业发展,个人是越来越有信心把企业办好。”记者了解到,甘泉工业园区是延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三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延安市重点规划建设的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工业园区2016年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园区、被市政府确定为全市禽豆制品加工产业集群区,2018年被列入2018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和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业园区沿210国道及洛河两岸呈组团式分布,规划面积11.38平方公里,布局为农副产品加工、精细化工加工两个综合区。其中,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区规划面积5.37平方公里,主要发展以豆制品、禽蛋制品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力争建成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知名的农副产品加工和供应集散地;精细化工加工综合区规划面积6.01平方公里,主要发展以石油、天然气等加工为主的精细化工加工业,力争建成国家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承接地。

2012年以来,甘泉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发展、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引领”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了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收储土地710亩,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达到了“七通一平”,完全具备了企业入驻条件。截至目前,入园企业达到27户,涉及豆系列加工、饲料加工、建材加工、石油装备制造、石油伴生气加工等行业。2018年,园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2亿元,实现总产值14.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完成税收5200万元,新增就业140人,发展势头良好。

“十三五”期间,甘泉县将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和“招商引资承载区、先行先试创新区、经济发展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以精细化工加工业为支撑的特色产业格局,继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建设环境,全力促成项目建设,竭力搞好服务保障,努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工业产业的集聚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新闻推荐

“把养殖业做大,让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记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第一书记侯忠权

本报记者李江峰王家湾村民小组,坐落在陕北高原甘泉县境内,属桥镇乡桥镇村,是洛河流域“柳拐村”的典型,也是省级贫困村。2017...

甘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