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桃花儿寂寞开苦等主人未回来 甘泉县“野战医院”亟待保护

西安晚报 2017-04-03 06:05 大字

当年伤病员就是在这些窑洞中接受治疗

从梁克兴老人的回忆中记者了解到,在1946年至1947年3月,甘泉县有一个专门救治伤员的“野战医院”存在。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均没有发现任何针对这家野战医院的确切记载。为了弄清楚事实,记者随后和甘泉县相关部门取得了联系,在该县宣传部的配合下,3月31日,终于找见了这家医院的旧址。

“野战医院”窑洞坍塌荒草丛生

“我们问了好多人,也翻阅了当地的一些文史资料,没有发现这个野战医院的存在。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我们现在确定了两个地名和野战医院相关联,一个是县城西沟内有一个二道窑子,还有一个就是离县城三十多里路的岳屯沟,有一个村子叫二道窑子。经过排查,岳屯沟的二道窑子村有当年野战医院的踪迹。”3月31日上午,在甘泉县外宣办主任高振华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三人驱车来到二道窑子村了解情况。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在该村对面的山梁上找见了这家医院的旧址。

“就在那里,对面山梁上那一排窑洞就是,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这些窑洞是部队当年留下的,是野战医院的所在地。”在二道窑子村路边的公路上,顺着当地老乡指点的方向望去, 对面的山梁上确实有一排依山而建的窑院。

沿着陡峭的羊肠小路上行,走了大概半个多小时,记者终于来到这排窑洞跟前,窑洞破败的景象令人吃惊。这些窑洞大部分已经坍塌,窑院内长满了荒草和杂树。在几个还没有完全塌掉的窑洞内,记者看到了几个半米多高的小土炕。在窑洞壁上则布满了不规则的镢头印。

“这些镢头印就是当年修建窑洞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些窑洞都是1946年野战军教导二旅修筑的,一共有15个窑洞,是当年教导二旅野战医院所在地。” 随行的甘泉县政协文史主任白居爱介绍,当年修建这些窑洞时,主要的工具就是镢头。军民一起干,才在短时间内修好了这些窑洞。

“这些窑洞现在看上去不起眼,很破败,但是在当时,这里却是救治伤员的战地医院。战争年代,他们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甘泉县境内目前确认的唯一一处战地医院旧址,需要很好地保护起来。不然再过十几年,它会完全毁掉的。”白居爱说,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这家野战医院旧址能够引起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

老乡回忆医院当年情况

为了了解野战医院当年的详细情况,记者在当地走访了好几个村子,寻找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希望通过他们的记忆来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在距离二道窑子村5公里外的老庄村,记者找到了今年已经81岁的李玉堂老人。

“当年部队医院就在二道窑子村对面的山上,有病人和伤员在医院里,我看到过,我当时11岁,记得当时的情景。”得知记者采访野战医院的事,李玉堂说,他小时候经常跑到野战医院看“稀奇”。对医院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好奇和敬意,也目睹了医院救治伤员的一些情况。

“医院当时的设施很简单,伤病员有的睡在小土炕上,有的睡在用木棍搭起的架子床上。医生除过看病,还陪伴病人聊天、晒太阳。医院有一个常大夫,我印象非常深刻。不忙的时候,他看见我们这些娃娃,就会走过来笑嘻嘻地摸摸我们的头,有时候还会给我们一点儿吃的东西。”李玉堂老人回忆,在他儿时的记忆里,野战医院是他最想去的一个地方。

“我得了一场大病,就是野战医院的大夫治好的。人家是半夜来我家里给我看的病,这事我一直记着。”李玉堂回忆,1947年过年的时候,半夜里他突然发起了高烧,人一直昏迷不醒。父亲情急之下,连夜跑到野战医院寻找大夫。

“我大大找到野战医院后,医生连夜来到我们家给我进行了诊治。吃了大夫开的药后,我的烧退了,人也清醒了过来。我大大经常说,我的命是野战医院给的。”从李玉堂老人的回忆中记者了解到,当年的野战医院不仅给部队官兵看病,也给周边的老乡看病。

离开李玉堂家,已经接近傍晚。在返回到二道窑子村边的公路时,抬头再看远处山梁上的“野战医院”,在夕阳里显得愈发寂静,一簇簇盛开的山桃花,随风摇曳。

这些盛开在野战医院旧址的山花,也许一直在苦苦等待当年的主人回来。   

本版文/图 记者 雷鸣

新闻推荐

延安慈协10万元温暖特困老职工

本报讯(王黎权利敏)“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企业特困老职工的关爱,让大家在这凛冽的寒风中,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2月24日,甘泉县、富县的23名企业老职工,从延安市慈善协会副会长崔文瑞...

甘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