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供一销系民生 ——甘泉县供销社改革发展综述

延安日报 2013-01-31 17:27 大字

曾经辉煌无比,而后跌入衰落的深谷。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供销社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不但失去了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垄断、专供、专营的优势,同时由于体制僵化、管理落后、包袱沉重等造成经营萎缩、效益低下、下岗职工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不仅自身发展遇到了空前的困难,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隐患。供销社如何在新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甘泉县供销社领导班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症结,理思路,多管齐下,上上下下形成了二次创业的浓厚氛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迎难而上,擎起供销社矛盾化解的大旗

甘泉县供销社作为建国前的老企业,曾为繁荣城乡经济、保障物资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完善,供销系统失去了传统优势,加之没有完全适应新体制、新形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基层社被迫退出市场经营主体,纷纷停业关门,特别是1993年以来,该县基层社大部分停业,个别社靠租赁房屋,艰难维持,入不敷出,遗留下各种矛盾和问题,20多年来的积累越来越突出,职工怨声载道。一度时期供销系统曾是全县有名的矛盾大户、问题大户、信访大户,严重影响全县和谐稳定大局。针对供销系统困难最多、矛盾最复杂、问题最突出的特殊现状,为此,该县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供销系统问题,并在2008年为县供销社配备了强有力的新领导班子,新班子到任后,短短四年内,在供销系统累计排查出各类信访突出问题共11类50件,并梳理分类,主要是:医疗保险、生活费、退休职工工资差、养老金、债务民事纠纷、司法案件、职工退休、遗留费用、复转军人工作调动、建房费、改制等问题,涉及全系统11个单位、339人(次),截至目前,供销社多方筹集资金2852488元,已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办结历史遗留问题47件,矛盾的排查率、调出率、

办结率分别达到98%、100%、96%,使长达5-22年之久的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有效的维护了供销系统和谐稳定,实现了供销系统由大乱到大治,由衰到兴,由信访大户变为维稳典型的重大转变,2008年-2011年连续四年被甘泉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单位,矛盾化解先进单位。2012年9月14日,甘泉县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甘信联[2012]20号文件对该社信访维稳工作进行通报表扬。

新网工程,架起农村现代流通的“金桥”

“新网工程”建设是供销社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甘泉县供销社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靠项目,项目靠争取”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加大争政策、跑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四点、一联合”的办法,即:项目争取一点,政府配套一点,招商引资一点,供销社自筹一点,联合共建“新网工程”的办法,切实做好“网络是魂”这篇文章。县供销社根据实际,拟定了“十二五”、“新网工程”建设规划,得到了甘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是将“新网工程”建设规划列入县政府常务会议日程,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安排部署,统一考核验收。以供销社为主体,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确定了“四个一”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县政府、乡镇、中心社区、供销社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并专门印发了《新网工程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1]88号);二是“新网工程”建设用地,由土地部门负责保障。对供销社原有土地不具备条件的,在政府已收储土地中划拨建设用地;三是在县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在3-5年

内,计划总投资4733万元。其中争取中省市投资1578万元,县财政配套507万元,供销社自筹2486万元,推进市场进农村、进居民区、进社区,进一步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供销社依托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创新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1年3月完成了县农资配送中心建设,并正式运营,争取到化肥利息补贴资金15万元/年,纳入财政预算。日用品配送中心建设,已争取到商务部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补贴资金260万元,争取到政府划拨土地10亩,于2011年10月开工建设,2012年6月全部建设完成,正在招商阶段。城关社农副产品升级改造项目,已争取到全国总社“新网工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152万元,2011年11月底项目资金已到位。烟花爆竹配送中心库房建设,2011年12月已争取到政府无偿划拨土地25亩,争取到市土产公司联合共建资金100万元,目前正在安评、设计阶段。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分拣中心建设已与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达到一致意见,建设用地70多亩,目前正在积极招商引资,争取2013年开工建设。2011年,已完成新建、改建乡镇超市5个,新注册农资、小杂粮加工专业合作社2个,均已通过验收。乡镇、中心社区超市、供销社职工领办的专业合作社,已纳入县政府专项补贴范围,正在争取财政贴息贷款给予扶持。2012年10月,城关供销社筹资280万元进行整体改造,并新建了374㎡的鲜活农产品交易大厅,于2012年10月底开工,年底建成。蔬菜配送中心争取到政府调拨场地和资产,8月底完成维修改造,9月初直通车投入试运营,同时争取到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社区蔬菜流通网络

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补贴资金179万元。截至目前,该县供销社占有土地已由当初的36亩扩大到136亩,土地面积扩大了3.8倍,净增100亩,社有资产总值由原来的1600万元增加到5800万元,增加了3.6倍,净增4200万元,实现了巨增。

固本开源,提升基层社实力和水平

在甘泉县供销社7个基层社中,20多年来,资产未变动,人员未调整,由于历史的原因,资产占有不平衡,导致社与社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分配不均、待遇不等,矛盾十分突出。为此,该社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后,主要做好“资产是根”、“改革是神”这2篇文章。一是统筹监管资产。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资产,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的理念,从2009年10月开始,采取“五统一、一联合”的办法,即社有资源统一整合,各社资产统一监管,各社财务统一核算,职工保险统一缴纳,职工待遇统一兑现,历史遗留问题联合解决。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社的监督管理,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社与社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矛盾;二是开发盘活资产,依托中心社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开放办社,联合兴社发展战略,通过股份联合、共赢合作、招商引资等各种形式,共同开发、盘活城关社、下寺湾社现有资产,2012年8月筹集资金280万元,对城关供销社进行全面维修,同时新建了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实现现有资产增值,变资产优势为经济优势;三是处置变现资产。对个别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矛盾问题突出的基层社,按照程序透明、阳光运行、依法操作,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处置变现桥镇、道镇社资产,集中资金,分社分批解决长期拖欠职工养老金问题,2010年12月经县政府批准,整

体处置了桥镇资产。通过这三项资产改革措施,逐步由“管企业”向“管资产”转变,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此过程中该社严格实行委托代管,做大做强中心社。对有较强实力的城关、下寺湾社,采取“以大代小,以强并弱”的办法。组建成立“中心社加分社”,“中心社代管分社”的新模式、新体制,解决部分基层社“散、小、亏、乱”的问题,全新打造经济强社;对个别名存实亡,发展无路,生存无门的基层社,采取调动合并的办法,将部分基层社合并,实行“土地随资产走,资产随人走”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资产重组、人员集中、劳动联合,做到牌子不倒,职能不丢、债务不悬空,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2012年11月将桥镇社合并到城关社;对空白或调动合并及撤乡并镇的基层社,结合“新网工程”建设,逐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六大”(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信息服务)农村现代流通经营服务体系,通过广泛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服务社,农民经纪人等方式,采取与乡村组织或其他社合作联办,供销社职工领办,乡村能人合办等多种形式,成立农村综合服务社,重新组建基层联合社。对城区5个配送中心建设,重新组建新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纳入成员社管理,新企业工作人员优先在供销社内部招聘,公开重组,择优聘用,竞争上岗,使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基层社得到创新发展。

在采访中笔者也能深刻的感受到,甘泉县供销社的改革改制不是简单的“一卖了之”,兼并重组也不是对传统基层社的简单恢复,而是按照市场经济和开放办社、联合兴社的要求,以“基层社转机制,职工转观念”为核心,以“调整资源结构,统筹资产收益”为突破口,对基层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产权多元化,经营连锁化,服务社区化的新格局、新模式,努力打造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功能健全、运作规范,与农民经济利益紧密连结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B⑧

白建军张波

新闻推荐

榆林市甘泉县4所学校违规收费上黑榜

本报讯(记者贾志敏)记者日前从有关方面获悉,教育部治理教育乱收费办公室对2012年教育乱收费信访举报办理及查处的典型案件情况进行了通报,榆林市甘泉县4所学校违规收费上黑榜。该通报指出,延安市甘泉...

甘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