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引领奔小康 —富县破解“一有三无户”增收难题探索扶贫新路子
交道镇贫困户苹果管理技术培训。
图/文 辛文静
“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川塬互动、协会托管等扶贫模式,发挥了企业和合作社‘领头羊’优势,为贫困户提供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使其在产业发展中找准适合自己的增收位置,恢复了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打破了\‘贫困户越扶越贫’的困局,实现了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县长李志锋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有劳动能力却无资金、无技能、无管理能力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富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建立29个产业扶贫基地,涉及养殖、苹果、水稻、蔬菜等产业,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指导,让贫困群众拥有自身造血功能。
其中张家湾镇八卦寺村贫困户朱生平就是典型受益者。朱生平家中因父亲得了脑梗,看病花销较大,生活困难。自从农牧渔发展专业合作社包扶他后,朱生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10月中旬,他高兴地领到了合作社免费发的6头猪仔。朱生平说:“合作社与大家签订了每公斤22元回收协议,还有喂养、防疫等技术指导,这给我吃了‘定心丸’。这6头猪仔,属于林下养殖的野猪仔,不用多少饲料,只要养多半年,预计可能每头猪能收入1000多块钱。”
燃起生活热情的可不仅仅是朱生平,在全县范围内,在果业、畜牧养殖、蔬菜等29个基地的引领和全力支持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已成为富县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最好“载体”,各个贫困村展露一批“蔬菜村”、“养鸡村”、“养猪村”的产业发展雏形,贫困户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致富产业,热情高涨,信心十足。
打破僵局探索扶贫新路子
很多贫困户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原来养鸡、弄大棚、栽果树,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不会管理,没有一技之长,没有钱,所以弄啥都弄不成、见不上效益。
如何打破困局,巧妙发挥政府职能,调动贫困户自我发展的主动性?使政府“输血”和贫困户自身“造血”相结合,从根本上让贫困户摆脱贫困,成为摆在富县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县长李志锋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农户长期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诸多因素中,其中无经营管理能力最为关键。这部分贫困户抓住政府帮扶的拐杖不丢手,等、靠、要、懒思想十分突出,一旦扶持项目选择不当,贫困户基本上把发下的‘种子’当‘口粮\’吃,甚至落入‘硬性帮扶越扶越贫’的陷阱。而在这一轮***中,实行干部与农户‘一对一\’帮扶,这批干部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工作的门外汉,热情高,决心大,如果方法不当,更容易出现‘硬扶陷阱,’通过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建基地,破三无\’的扶贫模式。”
“建基地破三无”,就是针对全县范围内1454户有劳动能力、无资金、无技术、无经营管理能力的贫困户(简称“一有三无户”),调动涉农企业、合作社的积极性让其参与进来,作为扶贫产业基地,为贫困户提供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支持,使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找准自己合适的增收位置,形成以贫困户为主体,发挥扶贫项目市场选择机制,用市场机制杠杆撬动扶贫工作,发挥贫困户脱贫主动性,调动贫困户自食其力的积极性,全面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建成29个扶贫基地
“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这么大年龄了,还能进学校学技术”。7月10日,富县职业教育中心培训室里,34岁的失业人员王霞开心地说道。和她一起学习的还有富县“***”第二期培训班的50多名学员。怀着依靠知识和技能脱贫的愿望,他们从各乡镇纷纷赶来学习。这只是富县“***”全面工作中的一个剪影。
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很多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为了让有劳动能力却无技能的贫困人员脱贫致富,该县以技能培训助力“***”,为实现就业脱贫铺筑道路。对贫困“两后生”和进城务工贫困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名劳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达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该县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贫困人员进行果树管理、大田管理、养殖等多项技术的理论培训,并以全县25个实训操作课堂为平台,开展建筑工程、汽车修理等项目的实践技术与操作培训。
“只要学员愿意,就可以来多学几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培训时间和内容持续循环,一次没学会可以再来,直到学会为止。”主管***的县委副书记梁建军对学员承诺。结合各企业用工需求,该县以职业教育中心为平台,围绕餐饮、农业、煤油企业、公益性岗位等开展实用技能培训7期。目前,已有163名贫困人口通过多种渠道实现了就业。与43家企业达成安置协议,三年内可陆续安置877人。
而这仅仅是教育扶贫基地,还有养殖基地、果业基地……县上拿出了400万元的专项资金,其中30%用于合作社(企业)技术服务、品种引进等,70%用于扶持贫困户建设圈舍、购买种苗、农资、防疫药品等;合作社(企业)具体负责贫困户品种引进、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贫困户按照合作社的管理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截至目前,全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2亿元,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川塬互动、协会托管等产业扶贫模式,建立苹果、畜牧、蔬菜、劳务等29个扶贫产业基地,已与645户签订了帮扶协议,覆盖“一有三无户”44%以上。已落实果园改造措施3790亩,新栽果树1360亩,饲养畜禽1.3万只,种植蔬菜1100亩,安置就业岗位610个,做到了当年能增收,长远可致富。
新闻推荐
赶来开会的村干部看见张文妮一个人把党员活动室打扫干净,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张文妮却借机鼓励大家说:“只要大家劲往一块使,为村民干实事,我天天给大伙打扫卫生都愿意”。路过果园时,看到村民周全红正...
富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