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莲莲:植树38年,只为那片绿洲
本报记者 班姣
“这是水桐树,那是刺槐……这些树都是我栽的。”张莲莲指着眼前茂密的树林介绍说。
在安塞区雷坪塔村,放眼望去,满眼绿色。山坡上、沟道里、崖畔上,到处苍翠欲滴,让人仿佛置身于南方的绿水青山中。
8月15日,站在自家门前,指着对面的山头,张莲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王军说:“是植树造林,才让咱们家过上了好光景。”
植树造林,这是父亲的嘱托,更是张莲莲不变的初心。
1981年,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开始在这里植树造林。38年来,这位被人们称为“树痴”的农民,用心血和汗水在黄土高原上浇灌出了1750余亩的“林海”。
只有植树造林,才能过上好光景
问及张莲莲的初心,这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说不清楚自己的初心究竟是什么。然而,她却始终记得父亲的嘱托——“只有植树造林,才能过上好光景。”
从张莲莲记事起,母亲就因病常年卧床。张莲莲是姊妹当中的老大,8岁时就开始代替母亲操持家务,喂猪喂羊、洗衣做饭。
母亲去世后,张莲莲嫁到雷坪塔村。从小经历艰难困苦的她勤俭持家,无论是上山劳动,还是操持家务,都是一把好手。但再怎么辛劳,张莲莲也无法改变贫穷的状况。她和丈夫一家老小十多口人艰难度日。
张莲莲的父亲给她指了一条路:“要想过上好光景,那就去植树造林吧。”这让她茅塞顿开。她想:自己家的房前屋后,还有村里那么多无法耕种的山坡和沟壑地带,要是全栽上树,该多好啊。
1981年春天,她扛起镢头,背上水壶,上山栽树。
“我没有钱买树苗,只能到处借。跑了四五家亲戚,终于凑来100块,我一次就买了几千棵树苗。”张莲莲说,“花那么多钱买的树苗,经过拉运的折腾,成活率很低,后来我就自己育苗。”张莲莲从村里稀有的几棵槐树上收来树籽儿,建起了苗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莲莲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将一棵棵树苗栽进这片贫瘠的土地。
陕北的山大多数没有路,很多陡峭的山坡连山羊都上不去。但只要能栽树的地方,张莲莲就要想办法爬上去。有几次她从山坡上滚落下来,摔得鼻青脸肿、鲜血直流。
“沟道里全是坚硬的沙石,铁锨根本铲不进去,栽树更不容易。我就跪在地上用手刨。手指磨破了,就用布条包住继续刨。”张莲莲说,“时间长了,两个膝盖都跪出了问题,手指也变形了。”现在,张莲莲右手的四个手指头向里弯着,无法伸直。至今,她走路都不利索。
尽管植树造林非常辛苦,短期也见不到效益,但张莲莲却越干越“上瘾”。1985年,她又用自家20多亩耕地和其他村民换了几百亩荒地,继续栽树。她说:“我在梦里经常看见刚刚栽植的小树转眼就长得枝繁叶茂了。醒来后,我栽树的信心更足了!”
“这个婆姨疯了,把自家的好地换成荒地栽树,一家人吃啥呀?”张莲莲的举动招来不少非议。有人把她刚刚栽植的树苗连根拔起,还有人把已经成活的幼树拦腰砍断。
看到被损毁的小树,张莲莲在山坳里放声大哭。“别人砍了我的树,比打我的孩子都让我心疼。”她说,“当时我真希望那些人不要砍树,哪怕打我一顿我都愿意。”尽管遇到许许多多的艰难,但张莲莲并没有气馁。她擦干眼泪,又背起树苗上了山……
38年过去了,山头绿了,头发白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30多年来,张莲莲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一片“绿洲”。
从1981年至今,张莲莲一家人共植树20万株,为1750余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曾经黄土飞扬、满目苍凉的雷坪塔村,如今已变成绿树成荫、山清水秀的新农村。
“现在雷坪塔村林草覆盖率达98%。张莲莲栽植的林地占到全村的60%以上。”雷坪塔村村委会主任高二行说,“张莲莲为雷坪塔村的生态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张莲莲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7年,她又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她的家庭还荣获了“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如今,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到张莲莲家参观、学习、考察,她已然成为了名人,但她依然每天上山种树、育苗、除草、拉枝,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棵树木。同时,她还主动帮助村里人种树,“只要村民愿意栽树,我就会想办法帮助。”提起植树造林,张莲莲笑容满面。
2015年,张莲莲的大儿子王军子承母业,在林地里搞起了林下养鸡产业,建起从养鸡场到加工厂再到销售点的完整产业链。所用工人大都是本村或邻村的村民。2017年,养鸡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0万元。“我们引进的‘北京油鸡’生长周期长、肉质鲜美。价格是普通饲料鸡的4倍,收入十分可观。”王军说,“没有大片的树林,就无法搞林下养殖。这都是我妈的功劳。”
38年过去了,雷坪塔村的山头绿了,张莲莲的鬓发却白了。今年68岁的她依然精神矍铄,一刻也闲不住。
新闻推荐
“春风拂面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延安
本报讯(记者贺卓实习生白茹)8月12日,由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中国网·丝路中国、市网信办、市...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