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土气息 古村新韵 本报记者 崔东

延安日报 2017-12-18 16:43 大字

魏塔村远景

村牌

秋收后的玉米地

村落一角

魏塔村,四面环山,整个村子就像一个聚宝盆一样。村内,地势平缓,视野开阔。在农家小院、土窑洞、花石墙、柴草堆和石磨石碾,触目皆是一派黄土风情。

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幽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让许多文学艺术家们慕名而来,在此采风绘画,抒发着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魏塔古村焕发出了时代新韵。

历史变迁

魏塔村原属安塞县楼坪乡。2013年,撤乡并镇后,现隶属于安塞区高桥镇。距离高桥镇大约有15公里的路程,位于高桥镇的南面。

2016年,包括魏塔在内的10个自然村合并,统称魏塔村。合并后的魏塔村,现有村民近600户2500多人,占地面积约38.5平方公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村落。

魏塔古村,由于历史久远,现存有记载的资料很少,古村至今有多少年,我们无从准确考证。但在村子的一座古庙里,我们看到共立有四统石碑,从最早的一统碑记上,依稀可以辨认出是清朝乾隆十年立的石碑,以后古庙在嘉庆年间两次重修立碑。2008年3月,村民们再次修缮古庙,立第四统石碑。由此可见,古庙香火延续,民风世代相传。

行走在村里,一个个农家小院或集中或疏朗地次第排开,在石头垒砌而成的围墙里,一排排窑洞坐落其中。在远处,村民们将收割完的秸秆拢在田地里,老黄牛悠闲地转悠其中,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景象和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今年57岁的村支书钟玉峰,从20多岁开始在村里当生产队队长,至今已在村里“当家”近40年之久。他说,据老人们讲,村里最早有姓魏的人在此居住生活,接着又来了苏姓和王姓的村民。在民国时期,村子周围树林覆盖,村里绿树成荫。后来,随着外来逃荒的人陆续来到这里,纷纷开荒种地,修窑盖院,定居于此,形成了村落。

民国年间,胡宗南率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钟玉峰的祖辈们为了躲避战乱,也来到魏塔村。这里地处隐蔽,宜于躲避逃难,他们开荒种地,在这里繁衍生息。

革命时期,钟玉峰的父亲耕种田地很多,他家是村里的种粮大户,为革命支援军用粮草,积极支持革命战争。

魏塔古村,虽然地处偏远,环境封闭,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勤劳质朴,勇于革命。

钟玉峰讲述:“那时候,村里有很多人都参加革命,加入到游击队中。一天,在村子附近的双树梁山上,游击队遇到了胡宗南部队正在一片桃树林吃桃子,游击队员李耀华是共产党员,他的哥哥李汉华是打入国民党的地下党员,任国民党驻延店则的保卫团长。面临险境,李耀华主动让其他人先转移离开,他自己一个人留着,后被国民党军队抓住,向他腿上连打几枪,由于出血过多,英勇牺牲。村民们后来称之为“双树梁事件”。

解放以后,从魏塔村走出去部分省市级领导,有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粮食厅原厅长贺兴旺,青海省西宁市原市长贺吉祥等人。

现在,村风村貌保持着上世纪陕北农村生活的特点。老年人穿羊皮袄、戴羊肚子手巾,妇女们手工缝制棉衣、棉鞋,民间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传承至今。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的社会习俗一直延续,村民们以传统的耕作方式,种植小米、荞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陕北民俗文化元素在这里汇集,组成具有传统乡土文化的空间,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明气息。

据钟玉峰介绍,魏塔古村一直以来保持着原生态的风貌,土窑石墙的农家小院,极具陕北乡土风情的特色风貌,是陕北黄土高原上黄土文化保存较完整的传统古村落。

2013年,古村遭遇强降雨,受此影响,村内很多土窑洞受损,院落坍塌,古村的自然风貌受到影响。

“下雨之前,村子里尽管都是旧窑洞,但因为年轻人常年在外面打工,村里面住的大部分是老人们,保持着院落现状。强降雨让窑洞受损,人们不得不重新修补。”钟玉峰说。

如今,在魏塔古村里住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他们依旧春耕秋收,过着传统生活。而年轻的一代们走南闯北,都向外发展。近年来,有很多村里的孩子们考取了大学,他们带着父辈们的希望,胸怀梦想,走向更远,寻找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魏塔村委会

画室一角

山体果园

大棚蔬菜远景

村间柳树林

乡村小溪

艺术乐园

魏塔古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村内古树种类繁多,附近的一片天然薪炭林,据说曾是张思德烧制木炭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众多画家们慕名而来,古村也因此热闹起来。魏塔古村以独特的乡土风貌,激发着他们采风、创作的灵感,俨然成为一个艺术的乐园。

钟玉峰介绍,黄土派画家刘文西多次来到魏塔,进行采风创作。台湾女画家廖哲林来到魏塔,在此居住生活两年。现在,艺术家们在魏塔古村成立了艺术创作基地,著名国画家范桦为此题写了“魏塔艺术创作基地”。

在魏塔艺术创作基地,我们见到从长沙来的画家刘纯。他是《十月》文学杂志的艺术总监。2015年,他经朋友介绍来到魏塔,从此喜欢上在这里写生创作,每次来都会住上20来天。2016年的春节,他是在魏塔度过的。

“这里的风景很美,田园风光,乡土气息。山的轮廓和结构分明,有一种力量,不像南方的山那样,看起来小巧温柔。这里很有黄土地的气势,大气恢弘。村子民风淳朴,村民们热情好客,善良实在,和我心目中的陕北一样。如果能把这些元素融进画作,作品一定会很有温度。”刘纯很有感触地说。

11月初来到魏塔的刘纯,创作出了近20幅意象派油画。作品以粗线条的笔法,勾勒出山的轮廓,尽显黄土高原雄壮的魅力。在创作之余,刘纯喜欢和民歌手、剪纸艺人以及村民们交流,从他们那里丰富创作的素材和获取灵感。

2016年4月,刘纯在魏塔艺术创作基地组织了一场采风创作活动,为魏塔古村的绿化募集资金,共有30多位画家参与其中。

“也算是对魏塔村的一个情结吧,我们上午出去栽树苗,下午回来画画,最后将所有参与画家的作品展出,办了一个画展,叫‘魏塔村美术展览\’,共展出100多幅画作,院子里面挂不下,还挂到树枝上了,村民们看见热闹,有来卖剪纸的,也有来卖土鸡蛋的,热闹极了。”刘纯笑着向记者介绍。

他说:“大家在这里你来我往,有的画作就留在这里,第一可以互相借鉴,交流学习;第二通过这样认识更多各地的新朋友和美术爱好者。这里就是一个画家俱乐部,大家在这里欣赏着黄土地的自然风景,体验着风土人情,再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创作中,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何乐而不为。”

钟玉峰介绍,夏天村里绿树成荫,好多城里人来到村里,消暑纳凉。此外,还有好多摄影爱好者来魏塔采风拍摄,有些电影拍摄也在这里取景。

苹果飘香

魏塔古村,不仅古色古香,更有苹果飘香。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政策落地这里,激活了村里集体土地的活力,改变了村民们的土地经营方式。2016年春,魏塔村引进陕西省果业集团安塞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苹果产业,开辟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村里成立了安塞魏塔果蔬专业合作社,村民们以合作社的形式与果业集团合作,将空闲的荒地流转给果业集团种植果树,村民们以此获得土地租金,增加了收入,且长期受益,助推脱贫。

钟玉峰介绍,果业集团用人时,以流转土地的村民优先,以贫困户优先,村民们将流转土地的租金可以再参股到果业集团,取得分红收入。这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民们的收益由土地流转租金、务工工资和资金入股分红组成,大大提高了收入。

“目前,已经流转土地2000亩,全部栽种了红富士果苗,最近还将有1000亩土地流转。引进果业集团,既盘活了村里集体土地,增加了村民收入,又通过集团化生产经营,拓宽了村子原有苹果的销路,将来还可以就地深加工,转化为产品外销。”

钟玉峰充满信心地说:“村里每家都有自己的苹果树,栽种苹果树最多的村民有20多亩,最少的也在5亩以上。栽种最多的村民一年可以收入8万多元,村民收入两三万元是平常事。”

我们驱车盘旋于山间,流转的山地上都修成层层梯田,一片片苹果树林,蔚为壮观。

“我一年不知道在这些路上跑多少次,果树挂果后,现在的土路也将铺成柏油路,果业集团将进行规模化经营,集团化管理。我们也将驾车穿梭于果林之中,苹果飘香四处而来。”钟玉峰说。

下山的时候,我们看见一片老苹果树林,虽有粗壮的树干,但树枝枯萎。他告诉我:“从农业社时候开始,魏塔村历来有栽种苹果树的传统。这是1982年栽的苹果树,现在已经老化,产量下降。新栽的树苗马上就可以接替跟上。”

魏塔村现有耕地面积13311亩,其中苹果树5966亩。此外,村里还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牲畜圈养和民间剪纸等产业。

2012年,魏塔村新修起了村委会院子。在院子里的墙上挂着“乡村旅游示范村”牌子。我们相信,今天的魏塔,正从古老而传统的农耕文化中走来,在以新型产业为带动,必将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早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妇女们的剪纸上,也将绘出魏塔更多新的故事来。

新闻推荐

“加减乘除”破译“纳服密码” 延安市安塞区国税局年末办税高峰扫描

临近岁末年底,12月14日,在位于安塞区政务中心的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虽然前来办理业务的纳税人很多,但整个服务厅却是忙而不乱,井然有序。一位前来代开个人劳务增值税发票的纳税人高兴地说:“临近年底...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