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业先锋 陈莲莲:要让民间艺术之花绚丽绽放 通讯员 马志青 本报记者 惠慧

延安日报 2017-12-01 17:08 大字

陈莲莲(左一)向外国朋友介绍他们的剪纸作品

“妈妈的剪刀里有神器魔法,魔法里的故事千变万化,剪一对喜鹊叫喳喳,剪一枝梅花送到家,剪龙剪凤剪出一朵牵牛花,剪福剪喜剪出一朵牡丹花……”走进安塞区腰鼓山下装扮精美的金剪刀手工艺品合作社,记者就被一首甜美的陕北民歌吸引。眼前这个一首唱着《红窗花》,一边剪着“红窗花”的漂亮姑娘就是金剪刀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社长陈莲莲。

耳濡目染,炕头燃起剪纸梦

1983年出生的陈莲莲是安塞区马家沟村人,现为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理事、延安妇女手工艺协会理事。

“从记事起,每逢过年、婚嫁,我就能看见母亲和村里的大妈们围坐在炕头上剪纸,‘鲤鱼戏莲花\’‘福娃吹唢呐\’‘抓髻娃娃\’……这些原生态的工艺品给了我最初的艺术熏陶。”提起剪纸,陈莲莲便打开了“话匣子”。从小受民间艺人的耳濡目染,几年时间下来,陈莲莲也有了一些剪纸功底。

基于对剪纸艺术的热爱,1998年起,陈莲莲就师承李福爱、王西安等民间艺术大师,专业学习农民画、陕北剪纸。2003年大专毕业后,陈莲莲受聘于安塞区文化文物馆,进行剪纸、农民画复制和创作。

“起初,我和七八个姐妹在文化馆里复制别人的农民画和剪纸,临摹了有上万幅。在临摹复制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回忆起初学剪纸的情景,陈莲莲记忆犹新。在文化馆工作期间,陈莲莲对剪纸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更加坚定了她传承陕北民间文化艺术优秀基因的决心。在从事陕北民间艺术创作期间,她的作品以风格灵动俏秀、构图新颖别致、题材紧密结合新社会、新生活等特点,先后在全国各类民间艺术大赛中荣获数十项大奖。同时,她还创新出充满个性色彩的“阴阳剪”“多彩剪”“立体剪”等多种技能。

开办合作社,让艺术回归生活

2010年,区文化馆因扩建暂时闭馆,陈莲莲和她的几个姐妹也失业了。正当她一筹莫展之际,在一次外出学习时,她看到全国各地的剪纸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就在头脑中萌发了一个念头:“我也可以开一个工作室呀!”于是,陈莲莲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面对找场地、筹资金等一系列困难,性格要强的她从没想过放弃。

2012年,陈莲莲和5个志同道合的姐妹一起创立了金剪刀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剪纸、农民画、布堆画等手工艺的开发和制作销售。而陈莲莲也挑起大梁,成为社长。

凭借娴熟精巧的剪功、画功和诚信朴实的合作方式,几年时间里,陈莲莲的金剪刀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合作社也由最初的5名社员发展到了如今的36人,年产值可达28万元。

但陈莲莲并不满足于此。她觉得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决不能游离生活。她认为,目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普遍存在着成本高、利润薄、市场小、远离日常生活等一系列短板。只有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把民间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图案符号融入到普通百姓所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去,才能让艺术开出生命之花。

为了使合作社更好地适应市场,陈莲莲联合延安抓髻娃娃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延安大学美术系及旅游、教育单位等进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开发出精品丝巾、文化伞、手提袋等10余款文化衍生品并成功推向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与认可。

“把剪纸和农民画变成更具灵气和生命力的民间手工艺衍生产品,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妇女的劳动附加值,也可以让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进而提高安塞区乃至整个陕北的文化魅力。”陈莲莲一边介绍她的文化产品一边说。

与此同时,在区妇联、文化部门的引领下,陈莲莲积极举办各种剪纸、农民画、布贴画培训班,培养了千余名优秀学员。同时,她还深入学校、单位和农村,把优秀的陕北民间文化在全市范围内发扬光大。今年年初,在陈莲莲的牵头下,安塞民间手工艺协会成立,会员达到了百余名,民间文艺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现在,陈莲莲又有了新的打算:“我想创建一个和陕北民间文化元素相关的品牌,再开一个连锁店,把陕北文化艺术传播得更广更远。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每个民间手工艺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闻推荐

“腰鼓之乡”的工业答卷 ——撤县设区看安塞之工业经济发展纪实

现代化的抽油机生产车间建设中的20万吨天然气液化(LNG)项目陕西建工(延安)新型材料工业园区项目一期工程完成开始试生产本报讯(通讯员冯青花)2017年是安塞区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