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患病的野生大熊猫获救过程嘉绒藏族男子徒手擒住奔跑的

四川日报 2012-08-10 18:08 大字

患病的野生大熊猫获救过程、嘉绒藏族男子徒手擒住奔跑的牦牛……8月10日至15日,近百幅反映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雅安片区自然和人文风貌的照片,将在2012大理国际摄影展上亮相。和其他参展作品不同,这组照片的12位拍摄者,全部是来自雅安4个山村的农民。他们中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相机,却从各自“司空见惯”的农家生活场景中,完成了一次大熊猫栖息地百姓的主动表达。这些带着泥巴味儿的照片,不仅仅只是记录,还有对正在经历的人文、环境变迁的反思。

1

惊喜:

咱村比电视里风景区还漂亮

对12位质朴的农民而言,透过镜头来看家乡,处处充满惊喜。天全县大仁烟村的樊翼谈起一年的拍摄心路,“从照片里看,家乡的一坨坨泥巴好像都有生命。”

7月26日正午,宝兴县硗碛乡泽根村的藏族汉子石来和妻子扎尔中趁着天晴,双双扛着锄头到了自家地里。土豆该收获了,扎尔中挥舞锄头奋力抢收,石来却先掏出一个数码相机,“咔嚓咔嚓”拍着妻子劳动的场景,还不时指挥“莫要盯到镜头笑”。自从去年4月成为“乡村之眼——雅安大熊猫遗产地影像记录行动”的学员,石来已经拍了30多G的照片。如今首期活动已在今年6月结束,拍照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他这是正事不做,豆花放醋!”扎尔中乐呵呵地打趣,“哪个农民像他那样拿个相机到处转嘛。”

石来当兵的时候就喜欢拍照。去年4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雅安市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的资助下,启动了这次影像记录行动——通过村民的眼睛来定格大熊猫的栖息地,石来拿到一台免费配的数码相机,到上里古镇上了一周的拍摄培训课,走马上任。

31岁的石来从部队退伍后,一边养牦牛,一边经营藏家乐,“虽然210省道要经过泽根村,但晓得我们村的人还是太少了。”这个壮实汉子敏锐意识到,影像记录活动对宣传夹金山下的泽根村是一个好机会。

只是,拍什么却是一桩难题。“刚开始偷拍邻居家的女儿在头上编花带子,紧张得手都在发抖。”幸亏邻家少女羞怯地说把她拍漂亮了,石来这才有了底气。去年4月一个雨后的清晨,石来看到夹金山薄雾轻笼,放眼处一片碧绿,于是穿着长筒靴爬到半山腰上,拍了一张村庄的全景,“照片去年底在我们村展出,好多人稀奇得很,‘没想到我们生活的地方,比电视里的风景区还漂亮!\’”

在送展的近百幅照片中,有不少这样让专业摄影师也羡慕的风景照。宝兴县蜂桶寨乡顺山村的向兴林是村里的会计,以前从没摸过相机,结果去年冬天下大雪,家住半山腰的他天亮起床,随手拍了一张《顺山村的雪景》,让“乡村之眼”项目负责人郭思宇大为惊叹。照片近处,白雪掩盖了一半的玉米地,远处的树木全部披上了银装,郭思宇将它选入今年4月在成都的影展。

当然,大家最盼望的还是拍到野生大熊猫了。12位学员里,惟一拍到野生大熊猫的是顺山村的白宇川。

“那是今年2月15日。”白宇川清楚地记得,“早上,新华村的一个村民打电话说在山上发现了一只大熊猫,我们就赶紧和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去现场。爬到半山坡,果然一头脏乎乎的熊猫蜷在竹林里一动不动,见了人也不跑,估计是生病了。”白宇川激动得连跑带爬,攀到距熊猫不远处的斜坡,对着熊猫一阵猛拍,“我看到它抬头,有气无力地看了我一眼,看上去很可怜,像是在等着我们救它。喂它苹果,根本不吃……”白宇川就这样激动得哆哆嗦嗦,拍下了这只大熊猫等待村民救援的全过程。

培训课老师并不鼓励学员只是专门上山拍熊猫,最终学员们拍下了各种生趣盎然的照片:除了家乡的山川,还有不知名的野花,在家门口鱼塘里“偷”鱼的白鹭,家里喂养的猫狗,甚至害虫“花椒虎”。

2

记录:

真实的生活远比照片精彩

徒手擒牦牛、看爷爷编竹篱、94岁老人的全家福、村民的房屋、穿婚纱的农家新娘……真实的乡村生活,像一幅幅画卷,让人震撼。

真实的生活,远比照片更精彩。大仁烟村上个月有村民结婚,樊翼趁喝喜酒的时候拍了好多照片,尽管新娘穿上婚纱,不再是以前传统喜服,吃的也不是乡村的九大碗,改成了宾馆宴席的风格,“但大家挂在脸上的笑容还和从前一样幸福。”

在上里古镇培训时,樊翼就曾有过感叹,“人家硗碛乡的藏族同胞,民族服装一穿,照片颜色就巴适得很……”在老师的启发下,樊翼开始关注山乡婚丧嫁娶、留守老人,甚至村子里所有农户的房子。今年春节,他一口气拍了上百张村民在自家房前合影的照片,记者纳闷,合影会不会千篇一律,这位32岁的农民一口就回答过来,“这才是原生态噻,农民拍照未必还兴摆造型嗦!”

樊翼的笔记本电脑里,存了几百张村民生活场景的照片,有他的小女儿蹲在地上看爷爷编竹篱,94岁的彭述兰老人一家的全家福,一组全村村民的房屋照片……

硗碛乡每年农历四月中旬都有剪牛毛活动,以便让牦牛在来年长得更强壮。泽根村几乎家家都养牛,牛平时放养在崇山峻岭中,要把它们赶在一起并剪完牛毛,差不多要花将近半个月。今年,泽根村的壮劳力出动了六七十人上山徒手擒牛,人牛之间上演精彩搏斗。剪牛毛这天,清晨雨后初霁,山上升腾起浓厚雾气,一簇簇高山杜鹃开得热闹,石来第一次当了“逃兵”,不再去和生猛的牦牛斗智斗勇。他拍下了牦牛主人姜健文烧柏枝黄纸、点香烛祈福的全过程,拍下了这位嘉绒汉子在一片奔腾的牦牛群中擒住一头牛并把它按倒在地的惊险一刻。他还拍下了给牛喂鸡蛋、清油的照片,石来说,“即使牦牛只是牲口,我们也会善待它们。喂它们吃鸡蛋,是安抚它们受惊的心灵,同时恢复体力。”他还拍了主人招呼大家吃包子、发糖果的照片,“我们这里啥都是一起分享,大家相互帮忙劳累多天,一分钱都不会收。”

王代华是主动申请加入 “乡村之眼”活动的,他想要记录当地农民真实生活状态。他有一张名为《杀狮》的照片,拍的是泽根村春节的习俗,“我们这里一般正月初十的时候杀‘狮\’(布狮),表示新年就过完了。这种习俗好多地方没有吧?”他的一张《祭天》,照片里新郎穿着大红喜服,看着“红衣大人”倒酒祭天,王代华解释,“传统婚礼通常是新郎家请来能说会道的先生,和新郎一起到新娘家接人,但照片上的新郎官是上门女婿,就只能委屈他享受被迎亲的待遇了。”

3

审视:

寻找有关人与自然的答案

12位农民,本身就是乡村镜头中的主角,参加拍摄行动后,他们渐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生活,思考环境与生态问题,产生了从没有过的思考。

“乡村之眼”的学员经常和郭思宇聊当地野生动物,如山闷墩儿(小熊猫)、土猪子(猪獾)、娃娃鸡(红腹角雉)、弯鼻子(羚牛)以及刁灵子(松鼠)等。

顺山村的学员张忠萍,专门拍了一张儿子苟毅和伙伴下河捞鱼的照片,照片里小伙子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张忠萍说,在附近修水电站以前,只要拿撮箕到河边一撮,就能撮起鱼,“可是电站一修,河流的水量少了很多,鱼越来越少。”

芦山县大河村的孙跃琼有一张《烧鱼》的照片,镜头里的男子把接上电源的渔竿伸到河里的石头缝电鱼,被电晕的鱼顺流而下,另两人拿网兜在下游接住。孙跃琼说,她想近距离拍的时候,电鱼的村民有点不好意思,“我们在破坏生态,还是不要拍了。”

樊翼无比唏嘘,“小的时候,我下河直接徒手能抓到雅鱼,一次能逮几十条。现在吃鱼的多,卖的价格又高,大家自然想方设法打渔。”他的思考是,“要让村民不糟蹋野生动物和破坏生态环境,必须要让大家找到挣钱的门路才行。”

12位学员用他们乡土化的表达,记录着自己质朴的自然保护观,表达着他们对人文、环境变迁的关注与展望,希望用影像寻找有关人与自然的答案。

他们发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也在悄然生变。樊翼拍的村里的留守老人,孤独地坐在自家的木板房前;今日茶马古道上仍在继续的背夫,也被彭清柏定格……何茂华还拍了两张别有深意的照片:一张是4个小女孩坐在一起打麻将,一张是墙上贴的暑期培训班的广告。他感叹,“农村的孩子除了看电视,就没其它娱乐活动了,所以有的就学着大人打麻将。而城乡一体化也让城市与乡村越来越相似,连自由自在的乡村孩子,如今也面临‘补习班\’的烦恼了。”

相关链接

“乡村之眼”公益影像计划

2007年,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决定在中国西部开展公益影像计划,希望通过帮助当地人用乡土的视角,通过影像的方式记录当地千百年来与自然相适应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他们目前面对的冲击和变化,同时通过影像促成城市和乡村的平等交流与互动。从2007年到2012年,“乡村之眼”先后在青海、四川、云南实施过5期不同主题的拍摄项目。

郭思宇认为,这些乡村拍摄者们能从草根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展现给大家一个个发展变迁中的乡村百姓的所见、所思的真实生活。

曾经给学员们授课的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冉玉杰则认为,“乡村之眼”的活动能引导乡村拍摄者们和他们所在的社区,甚至城市公众共同去关注和反思环境问题和传统文化,不仅用照片,也用实际行动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本文图片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

新闻推荐

政协会议的“加减法”

热点关注会议材料袋“瘦身”,餐饮标准和会期缩减,会议纪律要求增加……1月23日,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召开第一天,办会细微处的一整套“加减法”,让委员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全新会风。更严谨、更简朴、...

天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天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