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雨城农民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四川农村日报 2015-04-18 00:25 大字

雨城区上里镇庙圷村“水景家园”。

公路硬化后,彭勇农家乐的生意好了很多。

□本报记者 廖晶莹 文/图

住上漂亮的新村新房,村里有着景区一般的配套设施,周围是成片的茶树和猕猴桃,再开个农家乐赚点钱……这就是震后两年,雅安市雨城区灾后重建新村农民正在逐渐适应的新生活。

按照“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总体要求,2014年底,雨城区农房重建已全部完工,34户特困户和143户建房困难户于地震一周年前也全部搬进新家。

新村改变生活

新家住着比城里舒服

雨城区上里镇庙圷村“水景家园”是雨城区首批启动的灾后恢复重建新村安置点之一。“水景家园”占地面积71亩,安置受灾村民84户281人。今年初,新村聚居点全面建成,全村84户重建户欢欢喜喜接新房搬新家。庙圷村村民张桂芬便是其中最早一批装修完搬进新家的农户之一。

4月16日,记者走进“水景家园”,眼前一排排橙红色的小洋房在绿树映衬下非常显眼。在小洋房背后,是成片的茶园,阳光照耀下,稚嫩的茶苗正吐露新芽。“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路过张桂芬家,远远便听到客厅里传来高亢的音乐声,张桂芬76岁的母亲潘明珍正坐在沙发上,一边剥豌豆一边跟着哼歌。

“女婿外出打工了,女儿在地里采茶,我闲着没事,帮着剥中午吃的豌豆。”潘明珍笑着说,她老家在康定,之前一直跟着在成都市区安家的儿子生活。女儿搬新家邀请她来耍,她发现女儿家变化很大:不但房子漂亮,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善,还按照景区标准修了健身设施、游步道,“住着比成都还舒服”。

“茶苗是近两年村民刚种上的。”上里镇镇长刘学敬介绍,庙圷村启动灾后产业恢复重建以来,始终围绕“农旅、文旅”发展做文章,2014年新发展茶园1000亩,茶园面积达到3000亩。茶园投产后,茶园每亩综合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带动当地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同时,庙圷村还建起了“公司+自管委+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积极培育农业专合组织,引入公司打造“生态度假酒店联盟”、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实现“共同投资、互惠双赢”,让老百姓在新村里挣旅游钱。

公路通游客多

三月卖光一年香肠腊肉

4月15日,记者从雅安出发,前往被游客称为“红豆相思谷”的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进入后盐村,首先感受到的,是漫天遍野的绿荫,和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

“今天客人少,只有6桌,家里3个人就可以应付,其他3个人都去山上采茶了。”后盐村村民彭勇利用自家房屋正对着千年红豆古树的优势,早在2000年便开起了农家乐。客人到农家乐来,吃的香肠、腊肉都是他们自家做的,而蔬菜更是自家土地种出来的。

(下转02版)

记者手记

产村相融初见成效

“4·20”震后两年,农村灾后重建效果如何,当地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一个灾后重建新村,让曾经因为下雨天泥路难下脚而不爱去女儿家的潘大妈,直说女儿在农村的新家比成都住着还舒服,而一条硬化的进村路和几辆旅游专线车,让彭勇十多年来不温不火的农家乐生意突然火爆,营业额成倍增长。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主人公,诉说着农村老百姓共同的期待:新村美、配套齐、道路通、有产业。

在采访中,很多村民都表示希望能开农家乐在自家门口挣钱。这说明以雨城区为代表的雅安市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当地在灾后重建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坚持探索产村相融、农旅融合的路径,目前已初见成效。

新闻推荐

乡下娃暑假也精彩

刘星慧(右二)在暑假期间参加小记者团。当小记者进公益课堂帮父母采茶本报记者廖晶莹文/图暑假期间,城里的孩子有的跟着家长旅游,有的参加兴趣培训班,有的参加志愿者活动,假期过得丰富多彩。7月下旬,通...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