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继 文武双全的三国“奉车都尉”
卫继故里碑
形似花瓶的庙宇石建筑躺在茶园里
形似屋檐的石块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雅安之东,名山区马岭镇邓坪村的茶园内,矗立着一座石碑,躺着残破的汉阙,沧桑荒凉,古意悠然。
这座石碑被当地人称为“卫继故里碑”。
卫继,何许人也,他生于哪个朝代,他有什么故事,为何他的墓会埋于此处?
拂去历史的尘埃,一个三国时代的雅安历史文化名人,渐渐呈现眼前。
能文能武
是护卫亦是秘书
一垄垄茶园,在眼前延伸,远处的山林与老峨山相连;一个个乡村小院,座落在茶园深处,让你感受着茶乡的美景。
矗立在茶园里的“卫继故里碑”旁边,“汉奉车都尉卫孝廉字继故里”十二个隶书大字,无声诉地说着石碑主人的身份。
据《名山县志》(2006年版)记载,卫继是益州蜀郡汉嘉严道人,三国时期蜀国官吏,官至奉车都尉、大尚书。他的事迹也被列入了《雅州府志》的“宦绩”中。
卫继有兄弟五人,他的父亲是“县功曹”,相当于现在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卫继小时候,与父亲兄弟一起到县城游玩,因为聪明可爱被县长认为养子。当时的县长姓张,是成都人,没有儿子,他特别喜欢卫继,常让卫继的父亲带他来玩。在一次酒宴中,张县长认卫继为养子。
从此,卫继改姓名为张继。但因当时的法律规定,官员们“不能以异姓为后”,因此,张继又改为原名“卫继”。
卫继生于三国时期,正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作为蜀郡汉嘉人,也作为当地县长的养子,卫继从小接受着那个时代最好的教育。
传说卫继文武双全,深得上司喜欢。在三国时代,他的文治武功被当时的蜀国官员所赏识。因为战功,他也一度成为了“奉车都尉”和“尚书郎”,与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姜维一起共事。
“奉车都尉”,是汉晋时期负责掌管御乘舆车(皇帝所乘车辆)的官员(正六品),同时保护皇帝安全。而“尚书”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郎,是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尚书郎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的秘书”。
卫继,既是护卫,又是秘书,能文能武。
忠君爱国
死于“钟会之乱”
在茶园的田埂边上,躺着两块形似屋檐的石块和几块形似花瓶的庙宇残存建筑。
当地历史文化研究者经过考证后发现,此处曾是当地人称为“八角庙”的遗址。他们猜测,此庙或许是为了纪念卫继所修。
在当时,卫继是三国的能臣,他和姜维等人一起尽力地辅佐着蜀国国君。但不幸的是,在三国争霸的风云中,他和众多蜀国人一起成为了失败的一方,卫继和姜维一样,死于“钟会之乱”。
“钟会之乱”,是曹魏将领钟会在新亡的蜀汉将领姜维的帮助支持下,于264年反对曹魏的一场战事。钟会自认为能力足以战胜司马昭,进可以争夺天下,退也能占据蜀汉,遂陷害原同僚邓艾,并且图谋反叛。最终,邓艾被杀,叛乱也因为钟会部下的叛变而瓦解。在这场“乱战”中,卫继在成都被杀。
众所周知,姜维曾在芦山筑城,屯兵设防,抵御羌人。传姜维在成都被曹魏乱军杀害后,又遭“五马分尸”剖腹取胆,但见姜维“胆如斗大”,敌军很是惧怕。姜维的部下冒死从成都将姜维的胆抢回芦山,葬于城东的龙尾山上。所以现在的芦山姜维墓又称“胆墓”。
与姜维一样,卫继死后,他的尸骨也被运往老家,即现在马岭镇邓坪村安葬。
后人称颂其事迹,于是在他的石碑上写上“孝廉”两字。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可以肯定的是,卫继很受当地人爱戴,大家都他传颂着他的事迹并纪念着他。据《名山县志》(2006年版)记载,1910年(清宣统二年)时,卫继故里碑所处的位置被称作“卫公乡”。
名山区马岭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汪中伟介绍,此座石碑是在1927年发现的一座汉墓旁边出土的,从1979年开始,此碑就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时间的流逝,伴随着矗立1000多年经历风雨的石碑,被遗忘的卫继故事,渐渐被后人忆起,卫继故里碑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雅安日报记者黄伟
新闻推荐
3月17日,名山区百丈镇中心卫生院的影像检查区,人们戴着口罩,隔着空位休息等待。一名李姓患者告诉记者:“现在,花费乡镇卫...
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名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