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暖人心 脱贫路上育希望

雅安日报 2017-05-14 09:41 大字

5月,姹紫嫣红的季节。记者走访了名山区新店镇中坝村和石棉县擦罗彝族乡晏如村,通过走访贫困户、与贫困户交谈、探访种植基地等,切身感受到贫困群众的脱贫愿望,以及奔走在脱贫路上的信心和决心。

00000019657tp.jpg

中坝村村主任余洪祥在看护草果

名山区新店镇中坝村:

“三年一轮回,永远种三样。”这是过去名山区新店镇中坝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土地每3年轮种一次,农作物只种茶叶、水稻和蔬菜。一直以来靠天吃饭的粗放种植方式让中坝村越来越落后。为了彻底挖掉“穷根”,当地党委、政府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首要工作来抓,引导扶持中坝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开始种植草果,并建立种植基地,逐渐形成以农业产业领头的脱贫发展致富路。

草果变“金果”脱贫不再是梦想

9日,沿着蜿蜒的乡村土路,记者来到名山区新店镇中坝村。陡坡山地,大片茶园,郁郁葱葱;一片片草果林,青嫩惹眼。

“陈孃,草果种得不错哦!”“那当然!你和村干部们手把手帮我,我不争气怎么行?”看着已经发出新芽的草果,贫困户陈泽莲告诉驻村第一书记柏云,“今年栽种的四亩草果,预计后年就会有收获。”穷了大半辈子的陈泽莲以前遇到新政策实施,心里老觉得不靠谱,有抵触情绪。如今的陈泽莲变了样,每天除了照看饲养的鸭子,还得看护茶园和草果,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收入多了,日子就好过了。”陈泽莲现在有了自己的收入账本:女儿在公益性岗位上班;老伴喂猪喂鸭;她种茶种草果。这样算下来,今年收入过万没问题。

5月暖风里,陈泽莲种植的果苗虽然还显得娇小脆弱,但是她已经从一片新绿中嗅到了希望的味道。

虽说草果收益高,但是种植前期投入大,3年后才能挂果产生效益。没有资金,不懂技术,找不到销路……这是最初陈泽莲担心的问题。

不过,***政策让她打消了所有的顾虑。

这种底气从何而来?“种苗低价购买,销路有合作社保障,价格高于市价。”陈泽莲满脸笑容。

今年年初,陈泽莲花低价钱在合作社买了种苗,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种植。村里有的贫困户的种苗是从合作社处“赊”来的,这种种植模式被称为“合作社+农户”,即合作社以赊账的形式向农户提供种苗。3年挂果后,合作社就帮助贫困户把草果销售出去。

对于这样的种植模式,陈泽莲很乐意接受。“苗木种下后不再需要特别看护,偶尔适当地施肥和除草就好。到了收获的时节,合作社就会派人来收果,用专车运走草果,根本不需要我们动手。”陈泽莲说。

至于挂果前3年的收入空白,她通过养鸭、喂猪填补了。

“进入丰产期,每亩草果可产1000公斤左右,按8元/公斤价格计算,每亩毛收入可达8000元。”陈泽莲说,脱贫不再是梦。

因地制宜建脱贫“绿色银行”

中坝村全村375户1132人,田地上大多种植的是茶叶和传统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生产经营方式落后。该村有贫困家庭10户31人,脱贫致富困难重重。

驻村工作组经过调查思考后,决定实施产业扶贫。

“中坝村的山坡有背阴坡和向阳坡,背阴坡潮湿遮阴,最适合种植草果;向阳坡的气候环境则适宜种植茶叶。”柏云说,草果喜阴,种在大树底下,不仅不破坏生态环境,还会给贫困户带来可观的收入。

但草果种植3年后才有成效,必须立足于打造中坝村千亩草果种植基地和产业合作社来搞集体发展。如果带动贫困户种植草果,每户平均种植2亩,3年后将能够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户均持续增收15000元。

同时,中坝村一直以茶叶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已经种植茶园945亩,“我们将以茶叶产业全面提质增效为突破口,夯实产业基础。”柏云说。

“合作社+农户”建整体联动机制

万事开头难。发动贫困户种植草果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开始就遇到了挫折。老百姓相信的是立竿见影,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得知草果要几年过后才看得到成效,很多贫困户都没有信心,更别说积极性了。

还是得有示范户带头种植才行。为此,该村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建立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机制,说服了回乡投资的民营企业家赵士彪,让他带头成立了合作社,集聚力量、整合资源,带头发展草果产业。

柏云算了一笔账:今年由于云南干旱,草果干果的价格是每公斤90元左右,一亩地可产1000公斤草果,加工成干果后,一亩地至少可获得上万元的收益。就是在平时,每亩的收益也在5000元以上。截至目前,合作社从云南购进的2吨草果已成功育苗40亩,约40万株。此批种苗栽种后,预计2018年投产,产值将达到每亩5000元以上。中坝村适合栽种草果的林地有3000多亩,届时将新增收益约1000万元。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户间的横向联系不断得到加强,种植户之间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基地的窗口示范作用,让现代科学技术不光听得见,还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点带面。

通过努力,中坝村新成立了4家合作社,引导本村农户栽种草果1000多亩,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草果约500亩,切实为中坝村脱贫致富提供了支撑。

石棉县擦罗彝族乡晏如村:

群山环绕的石棉县擦罗彝族乡晏如村,竹林树林、清澈的山泉、盛开的果木花卉让人心旷神怡。

此外,成群的蜜蜂在花丛和蜂箱之间飞舞的身影随处可见。野蜂在深山,百花养好蜜。晏如村这个昔日鲜为人知的小山村,如今凭着产好蜜,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6年底,全村贫困户实现脱贫。

00000019658tp.jpg

晏如村养蜂基地管理人员陈治富在检查蜂箱

养蜂摘“穷帽”村民心里甜蜜蜜

11日,天空下起了小雨,晏如村村民王文清忙着给蜂箱盖上塑料布,就怕雨水把那群小家伙淋湿了。

看见蜂巢板上密密麻麻的蜜蜂,记者不禁打了个寒颤。不过在王文清眼里,这些都是他的“小宝贝”。他说,养蜂酿蜜不占地,投资少,算得上是一笔飞来的“甜蜜财富。”

祖上三代养殖土蜂,产量都很一般,到自己手上猛增到40多桶,这让50多岁的王文清颇为得意。

在过去,年入过万元是王文清想都不敢想的事。

两年前,苦于没有蜂蜜销路的王文清还是个贫困户,生活困窘。“老王,村上给你蜂桶,你再加入基地养殖,基地帮你解决销路,脱贫肯定不是问题。”驻村第一书记赖树兵告诉王文清。

“第一书记建议我再多养些蜜蜂,我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尝试,只多养了十几箱。”王文清说,和蜜蜂打了几十年交道,自己对它们的生活习惯了如指掌,但他还是会不时请教专家。去年山花盛开的季节,他家的蜜蜂开始盛产蜂蜜,由于产出的蜂蜜味道纯正,通透性好,还伴有淡淡山花香,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供不应求。

“平均每箱蜂年产蜂蜜15公斤左右,除去成本,有近2000元的收益。”王文清说,他今年养蜂40多箱,预计收益将超过8万元。

“2016年年底,我的蜂蜜就卖了2万多元,是养蜂让我脱了贫,今年我被确定为脱贫示范户,我还要做大产业保证持续增收,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王文清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

基地养蜂助力脱贫有保障

晏如村是高山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但是,晏如村及周边都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山上树木花卉丰茂,适合发展生态养殖业。前些年,晏如村就有不少农户养殖蜜蜂,起初规模小,仅靠少数村民“单打独斗”,蜂蜜产量不稳定,销路也难以拓宽。

2016年,帮扶单位将“蜜蜂扶贫”项目引进晏如村,尝试通过规模化养蜜蜂来带领当地群众脱贫。

2017年3月,占地3亩的高山生态养殖基地在当地成立,也开启了晏如村规模养蜂、抱团发展之路。

养蜂基地建成后,如何销售蜂蜜?晏如村基地养蜂产业扶贫模式有两种:一是贫困户自己养,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二是贫困户有养蜂意愿的,加入基地集中养蜂,统一养殖,向规模化发展,贫困户年底分红。

“为降低贫困户初次养殖的风险,保障他们的利益,根据协议,一年下来,基地向贫困户每箱至少提供5公斤蜜,按照目前市场价来算,每公斤蜜160200元,每户贫困户可得到8001000元的收入,还不需承担任何风险。”这是基地成立之初,赖树兵给村民们的承诺。

如今,他不仅在认真履行当初的承诺,还免费组织开展养蜂技术培训,让更多养殖户进一步提高养蜂技术,也让更多的群众看到养蜂是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通过整村推进提升影响力,打造品牌来发展养蜂产业。这些养蜂贫困户的蜂群由基地集体代管代养,贫困户自己负责监督管理,繁殖好蜂,达到增收目的。数月后,即可产蜜,大家就看到希望了。”赖树兵边鼓励着群众,边张罗着带大伙到基地参观学习。

作为“蜜蜂扶贫”项目的首户试点贫困户王文清也很乐意在基地学习养殖技术。养殖基地从起初的15箱蜂发展到如今的100箱。

发展多种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对好日子向往已久的晏如村人如今抓住了难得的致富契机,家家户户都参与到了养蜂酿蜜的项目中。眼下,正是山花蜜酝酿的最佳时期,村里村外,常见村民们头戴网帽围着蜂箱转。赖树兵说,村民们养殖的蜜蜂预计全年产蜜能达到6吨左右。

养蜂是一项大有潜力的经济型特色产业,风险小,投资少,容易形成“一村一品”,是脱贫的优势产业。发展养蜂业还可促进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依托养蜂,晏如村在2016年底顺利完成村“摘帽”和42户贫困户151人全部脱贫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发展产业是村民致富的长久之计。”赖树兵细数着村里发展的其他产业:目前晏如村还集中发展了“盐源早”核桃2000余亩,林下种植豌豆、莴笋、萝卜、红心洋芋、“60白菜”、四季豆等高山反季蔬菜1200亩,2017年新发展花椒种植700亩。他坦言,虽然养蜂业是晏如村的“王牌产业”,可想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不让脱贫的村民滑回贫困线,就要多条腿走路,发展多种致富产业。

“未来,晏如村将把蜜蜂养殖打造成为农民转产致富增收的新途径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引导村民大规模饲养蜜蜂,做好品牌,让‘甜蜜事业\’走得更远,让贫困群众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赖树兵说。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为重大装备国产化 贡献“雅安力量”

中航工业川西机器重大装备项目建设现场郭沁袁晓峰摄项目名片中航工业川西机器重大装备项目是四川航空工业川西机器有限责任公司的异地搬迁项目。计划总投资5.83亿元,项目建筑面积4.6万平...

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名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