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集等村村名的由来
陷在淤泥里的拴马桩
古井
今日宝兴集村
王师 文/图
宝兴集是半汤的一个普通村庄,位于汤河南岸,与汤卞山村隔河相望。宝兴集村绿树环绕,村前阡陌纵横、风光旖旎,村风淳朴,人杰地灵。
宝兴集及周边村名有着一段神奇的传说:传说古代有一大官,携带家人赴京城任职,路过汤山南麓官道边的一个村庄,随行的家人赶着好几辆骡马车,有的里面装着行李,有的里面坐着家眷。其中有一头毛驴是大官的最爱,据说这头毛驴是个宝驴,驴的额头上长着一些金黄的毛,奇怪的是这些金黄色的毛呈现一个“大”字。为此大官曾经请来一个相面先生,那相面先生见到这头驴子,亦是啧啧称奇,细细察看一番,相面先生告诉大官:“这是头宝驴,此驴主吉,驴额头上的‘大’字预示它的主人官越做越大,大人要想前程远大,可要好好保护这头驴哦。”
从此以后,大官把这头驴当作宝贝一样养着,专门派两个家仆伺候这头宝驴,吃最好的黑豆和草料,就连驴喝的水也必须是远处拉来的泉水。夏天要求仆人每天给驴洗一把澡,担心驴子着凉还要用扇子把驴毛扇干,再用梳子将驴毛细细地梳理一遍。冬天担心驴子冷,还要仆人给它披上厚厚的毛毯。
由于长途跋涉,路过汤山南麓官道边这个村庄时,大官见这里风景秀丽,于是停车休息,大官捻着胡须一边赏景一边吟诗,仆人们也将骡马的缰绳松开,让它们自行啃食地上的青草。休息了大约一个时辰后,大官吩咐继续前行,仆人们这才发现那头宝驴不见了,惊慌失措的仆人急忙报告了大官,大官听说宝驴不见了,他大发雷霆,要求所有的仆人都去寻找宝驴,他还悬赏发动附近村民四处寻找。
一直找了好几天都未能找到这头宝驴,大官发誓找不到宝驴绝不去京城上任。此事惊动了当地的县令,县令派出大批的衙役和青壮年帮助寻找。第五天终于有人在一个绿树掩映的小集镇边发现了正在啃食青草的宝驴,大官十分高兴,给找到驴的人赏银千两。高兴之余他问当地县令:这是什么地方?县令哪里知道村名啊,但这个县令十分聪明,答曰此地为“宝现集”,这样既避免了不知道村名的尴尬,又投了大官的所好。大官连说:“好名字,真是好名字。”大官又指着该集上、下两村问县令村名,县令答曰:“那是上张村、那边是下张村,张的是宝驴嘛。”大官满意地笑着,遂又指着几天前宝驴丢失的地方问县令:“那个村叫什么名字?”县令眼珠一转,答曰:“失落宝”。从此四个村的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数百年间“失落宝”误传为“石乐堡”,”“宝现集”也误传为“宝兴集”。
宝兴集村形成于清中叶,由于水陆交通便利,17世纪60年代形成集市。集镇内有石板铺就的两条大街,医馆、浴室、饭店林立,东街还有专门的大型牲口交易场所。逢集时街头相当繁华,其集镇规模与周边的清溪、巨兴集镇同等,成为半汤地区唯一的集镇。镇上“王兰亭医馆”在整个巢含两县的中医界是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清末与民国时期宝兴集甚是繁华,成为附近乡村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散集后许多赶集的村民路过河东的三星村,于是三星从一副肉案子起家,逐渐发展成一个依托宝兴集而形成的卫星集。1949年后,宝兴集这个集镇落下了它曾经繁华的帷幕。
抗战时期的宝兴集是新四军的游击区和重要物资补充地。1942年春天的一天,新四军独立团一连指导员刘云率两个小队的战士从香云庵出发,化装护送病人潜入宝兴集。刘云在西街遇到一个大个头伪军,正在对一个做小买卖的老百姓进行敲诈勒索,刘云顺手将枪抽出,对准那个伪军头部开了一枪,伪军应声倒地,刘云利落地将其三八式步枪摘下。枪声就是信号,接着街东枪也响起来了。枪声一响,宝兴集顿时炸了窝,人群四散而逃,喊叫声、哭声一片,乱作一团。趁着混乱,刘云等游击队员随着人流撤向河东新四军根据地,清点人数,毫发未损。此战缴获步枪两支,击毙伪军2人。等日伪军赶来增援时,新四军游击队的影子也没看到。他们像疯狗似的,气急败坏,烧了宝兴集好几家房屋和一家浴室以发泄心中的怒气。
2018年,因为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石乐堡、宝兴集村先后整体拆迁,从此宝兴集、石乐堡村民由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与此同时宝兴集和石乐堡也变成了历史名词。
新闻推荐
医生查看舒正孝老人伤残情况“在家里就能评定伤残等级,这事儿我必须给驻村工作队点赞!”近日,宝兴县灵关镇云茶村村民杨...
宝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