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成脱贫新引擎 雅安日报 2018-06-17 08:43 大字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模式,在近年来雅安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那么,目前雅安市在旅游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旅游扶贫又将如何使雅安老百姓告别贫困?带着这些疑问,连日来,记者深入雅安市一些乡村,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雨城区碧峰峡镇红牌村村民陈德军采茶雨城区碧峰峡镇红牌村:茶旅融合助推脱贫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盛夏时节,雨城区碧峰峡镇红牌村3000余亩茶园碧绿苍翠。站在山顶俯望,茶树顺着山势连绵如海,秀色绝美。“要将茶产业打造成为富民产业。”村党支部书记王清强说,近年来,该村通过产业培育、茶旅融合,让茶产业在脱贫攻坚中挑大梁、唱大戏,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茶叶飘香茶农脱贫每天清晨,红牌村村民伍明德都会带着狗到田里转转。6亩茶园,让他每年有4000元的稳定收入。去年他又开始养鸡,收益可期。看着这些,伍明德的心会格外踏实,只要他勤劳肯干,他就能靠着这些土地,养活自己。2014年,患有眼疾的单身汉伍明德生活曾经很清苦,因为劳动能力差,不少脱贫项目都不适合他,这一度也让他对脱贫有些灰心。那时候,家里的田地还种着玉米,每亩只有数百元的收益。“恼火!”回忆当年日子,伍明德只说了两个字。转机出现在2014年,当地乡镇开展产业扶贫,碧峰峡镇因地制宜发展茶园建设,为贫困户提供茶苗、肥料、技术。也就是说,一切都为你准备好,贫困户需要付出的只是劳动。政府给政策、给路子,伍明德决心试一把。在政府的扶持下,他种下了最初的6亩茶园,如今,每年只是卖茶叶,6亩茶园就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是原先玉米收入的好几倍。只要身体健康条件尚可,伍明德就一定要自己下地。一亩、两亩、三亩,茶苗被整齐地排布在这片丘陵上,从最早的零星茶园投产,到现在有了一定规模,“去年茶叶卖了上千哟。”这样的收入伍明德已经很满意了。虽然茶叶产量还未实现最大化,但伍明德对明年的产量充满信心。“预计今年收入会翻一番。”伍明德笑着说。有了本钱,有了抗风险能力,尝到特色农业甜头的伍明德又开始尝试养鸡。2016年,他主动向村里申请了脱贫,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6月14日一大早,伍明德提着一大包刚采摘好的夏茶拿去村里一家茶厂加工,一片片茶叶翠绿,透着山水滋润的水灵。每到盛夏,和伍明德一样,当地茶农熟练地掐断茶树的芽尖装入竹篓,茶农当天采完之后便会下山出售。午后,村上便开始热闹起来,茶农背着新鲜茶叶,往来于开着小车前来收购茶叶的茶贩之间,看货、谈价、过秤、装车、数钱……收集好的鲜叶被送到茶厂,在机器中杀青和加工,整个村落都沉浸在茶香之中。“茶旅融合”助脱贫盛夏时节,在碧峰峡镇红牌村的茶山基地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层层起伏、齐腰深的茶树在山丘上环绕,韵味十足,形成一道天然的景观。游人或在茶山上散步、拍照,或亲身体验采摘茶叶的乐趣,不远处不时传来采茶姑娘动听的采茶歌……红牌村党支部书记王清强是位老茶农。这几年,王清强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跟这些老茶树打交道,清晨爬上山顶,看一看茶园、摸一摸茶叶,在茶园和村民们唠唠家常。王清强的茶园位于红牌村山顶,占地20余亩,茶树树龄60多年。茶园内山清水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空气清新、云雾缭绕、水质洁净、土地肥沃清洁,是理想的高山生态有机茶产地。王清强告诉记者,全村茶园秉持“不插手自然”的理念,不施肥、不翻地、不剪枝条、不用农药、不破坏生物链,任其自然状态发展,以获得最高品质的茶鲜。茶山也没有聘请专人进行管理,除了每天上山采茶外,其余时间便是静静守望。正如王清强所说,陪伴便是最好的保护,因为这种保守的管理理念,既是对茶山负责,也是对村民负责。茶叶种起来了,就要在深加工上下功夫,谋求更大效益,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很快,该村结合产业布局调整,把茶叶基地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挖掘自然潜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以茶叶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了一条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茶叶,已然成为今天红牌村的主要支柱产业,也为当地老百姓打开了一扇致富的大门。“目前,全村发展3000多亩茶叶,其中又以川茶基地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王清强告诉记者,如今因为高山茶,红牌村这个距离蒙顶山景区只有两公里的小山村,已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不少客人会慕名前来游玩赏景,亲身体验茶山采摘茶叶的乐趣,呼吸这里新鲜丰富的负氧离子,享受这里灿烂的阳光和无与伦比的晚霞,眺望重峦叠嶂的远山,感受夏日凉风习习的傍晚,这里自然成为夏季纳凉避暑的极佳胜地。农旅结合、农旅融合、农旅一体。而今,在红牌村,经常听到的词是“生态精品农业”,感受最真切的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使是田间地头最常见、最平凡的果蔬粮食,也同样能借旅游产业之力登上“大雅之堂”。因为农旅融合发展,全村带动了周边村农家乐经营和茶叶、土特产等生产效益,发展集采摘、体验、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茶叶产业,彻底解决茶叶种植户单打独斗、无品牌、无销售渠道的难题,解决茶农的后顾之忧。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发展农家乐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生态旅游业让村民端上“金饭碗”眼下已进入炎炎夏日,前往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消暑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在这里,游客除了游山玩水,生态果园采摘,农家乐就餐,顺便再买点土鸡土鸭,还会到“达瓦更扎”的360度观景平台观景,游客乐在其中,村里的贫困户也从中受益。这是当地旅游扶贫工作的一个生动案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点一个藏香猪嘛!绝对绿色。”近日,在嘎日村一农家乐里人声鼎沸。男主人张文华在帮一桌客人点菜时,提高声调推荐起本店的招牌菜。“要的嘛。”游客们谈笑风生,他们等着农家菜上桌。于是张文华麻利地烤着藏香猪,女主人不尔占(藏族)热情地招呼客人,欢快的神情写在他们的脸上。“农家乐是2016年开张的。”张文华笑呵呵地说,随着村子里游客越来越多,他也开始转型开起了农家乐。“2016年‘五一\’期间,最多一天来了10多桌客人,还得请乡亲们过来帮忙才行。”当年,经营农家乐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张文华已经赚了3000多元,加上养牦牛的收益,2017年年底有上万元元收入,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难怪张文华笑称,自己的家从“破房、陋锅、烟灶火”变成了如今雪白墙壁、瓷砖地板、独立卫生间,靠乡村旅游脱了贫、发了家。“我打算明年把后院利用起来,种上绿色蔬菜,建个生态餐厅。以后,依靠政府把能让人玩起来的旅游项目搞起来。客人玩得好,票子才能留得下。”记者采访得知,张文华建设农家乐共投资10万余元,很大一部分都是贷款。“借了这么多钱,心里踏实么?”记者问。“踏实!”张文华回答得干脆,“我这儿靠村口是黄金地段嘛。等县里的全域旅游发展成熟了,一年至少能挣上好几万。”今年端午节临近,张文华开始为迎接四方宾客忙活起来。风景变“钱”景沿硗碛湖而建的柏油路,直通嘎日村。这是一座至今还保持着原汁原味、半农半牧型的藏族村庄。在这里,养牦牛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以前因为交通条件恶劣,修一条通往高山牧场的道路就成为嘎日村脱贫致富的关键。2013年,在宝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该村群众修建了一条牧道,开启了全村牧民灾后产业致富的“通天路”。“通天路”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牧道,还是嘎日村村民的致富路。“旅游,是嘎日村脱贫的关键。”嘎日村村主任阿生说,全村共有村民278户1067人,藏族占人口的99%以上。村民们祖祖辈辈以经营农业、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村里的高原牧场位于海拔近4000米的达瓦更扎,村民们一年四季都在此放牧牦牛和养羊。公路修通后,给村民带来了极大便利。阿生说:“我们在修这条‘通天路\’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一个天然的观景台,在这里,可以看到日出、云海美景,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探访。”公路修通后,这处名为达瓦更扎的360度观景平台散发出强大的魅力,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赏壮美的景色。在脱贫攻坚中,嘎日村决定因地制宜整体规划,推动各具特色的农家乐遍地开花。“以前在家种麦子,挣不上钱不说,碰上干旱、霜冻,一亩地还得倒赔几百元。做梦都想着啥时候能坐在家里挣钱。”当地贫困户卡席加说。这个“梦”终究成真了。在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支持下,卡席加的农家乐于2017年10月正式开门营业。“就这样,村里很多人家里都搞起了旅游接待。”阿生说,嘎日村通过实施全村入户路、院坝硬化,人居环境从根本上有了很大提高;村里定期开展农户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户生产水平;同时以达瓦更扎景区为依托,鼓励大家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项目。另外,全村积极推进“公司(旅游文化)+贫困户”、“致富能人+贫困户”双加模式,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全村现已发展农家客栈40户、宾馆3家,农家客栈和宾馆可同时容纳600余人住宿,年接待游客量达1万人次,旅游收入30余万元。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游客越多,我们也就越能尝到旅游发展的甜头。”阿生说,附近从事旅游行业的村民有六七十家,他们的收入也从过去的月人均不足千元上升到现在的月人均5000多元。“我们和周边的几户贫困户结对子,解决了他们家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别看量不大,一年到头一户能增收千元。”不少经营者纷纷感慨。如今,嘎日村按照宝兴县扶贫攻坚发展规划,因村制宜、脱贫攻坚以来,这里利用独特的区位,结合丰富的生态资源,坚持统一规划,高品位建设,大力发展农家游和山野观光采摘,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阿生表示,他们下一步要在推动全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农家旅馆建设、民俗文化表演、旅游商品制作等,鼓励农民转型进入旅游综合服务环节,让更多群众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新闻推荐黑手伸向珍稀动物 遭起本报讯(记者廖晶莹)近日,雅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依法作出判决:被告人周某某、钟某犯非法... 宝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