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灯碗的记忆
□王永青
读《红楼梦》“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节,荣国府花厅“两边大梁上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各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窗隔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这使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过元宵节照灯碗的情景来。
我小的时候,农村过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做很多很多灯碗。
元宵节的前一天,母亲就开始做灯碗了。母亲把豆面舀在瓷盆里,加温水调面。这个调面是关键,要掌握火候,调得硬一点,这样做出来的灯碗容易成型且不走样。调好面后把面用农作物桔梗做的箅子盖住,上面再盖上棉被,放在炕头比较热的地方捂一捂,叫作“醒面”,意思是让调的面均匀,揉面的时候也省力。调好面后找来农作物桔梗,把顶稍最细的那部分用剪刀剪齐整,留七八公分长,用新棉花把它缠裹起来,作为灯芯用。
豆面醒好了以后就开始揉面做灯碗了。揉面的时候要加花生油来揉。灯碗的形状种类很多,有简单的有复杂的。简单的如手电筒形状的,复杂的有元宝形状的、鱼的形状的、鸡的形状的、猪的形状的、蛇的形状的(蛇状的作神虫)、兔子的形状的,等等,每一个灯碗都要在适当的位置留有一个凹形的小碗。做好了以后,每一个灯碗都插上提前做好的灯芯,然后把它们整整齐齐摆放在箅子上,在灯碗的碗里加上花生油,让花生油滋润灯芯一夜,第二天点亮时,灯芯燃烧的时间就长了。
第二天元宵节,下午天快黑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便用篮子盛着灯碗去给山里故去的老祖宗送灯。
到了老祖宗的坟墓前,把灯碗拿出来,摆放在坟头那里,用火点着灯芯,将所有的祖宗坟头都要照一照,说是给老祖宗送光明,让他们照着亮光抓虱子。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说阴间阳间一样,在阴间的祖宗穿的衣服也会有虱子。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到“阴间和阳间一样,一模一样的”,估计她也是听上了年纪的人这样说的吧!照完了以后,我们再朝着祖坟跪下磕三个头,这样元宵节给祖宗送灯的仪式就结束了。
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都是吃水饺。吃水饺前,开始放鞭炮了。天空上火树银花,五彩缤纷,天空如画家笔下的油彩画一样靓丽,绚烂盈眸。鞭炮响过以后,就开始吃水饺了。吃完饭后,小孩子出去玩耍,母亲则开始拿着灯碗到各个地方去照一照。在照一照的同时,母亲会念叨一些吉祥话。譬如她用灯碗照鸡窝的时候,就会拿着鸡的形状的灯碗,一边照一边念叨说:“照照鸡窝,下蛋多。”然后就把鸡状的灯碗放在鸡窝的上面;照猪窝的时候,就会拿着猪形状的灯碗,一边照一边念叨说:“照照猪窝,卖钱多。”再把猪状的灯碗放在猪窝上面;照面缸的时候,就会拿着神虫形状的灯碗,一边照一边念叨说:“照照面缸盛面多。”神虫在人们看来是很神奇的动物,它会使面缸里的面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照水缸的时候,就拿着鱼形状的灯碗,放在水瓢里,再把它放在水缸里,也是一边照一边念叨说:“照照水缸盛水多。”把元宝形状的灯碗放在窗台上,说:“照照窗台,进宝进财。”拿一个普通的灯碗照锅底,一边照一边念叨说:“照照锅底,做饭好吃。”等到把家里该照的地方都照遍了,最后拿着那人形状的“看场佬”灯碗去自家的场院,东西南北都要照一照,一边照一边念叨着:“‘看场佬’去看场,今年打它万担粮。”
元宵节过后,母亲把灯碗里的灯芯都拔出来扔掉,把这些灯碗切成一条一条的,和着大白菜、萝卜丝炒菜给我们吃。硬硬的灯碗条、浓浓的花生油的香味以及大白菜萝卜丝混合在一起,就变成一道美味佳肴了。
乡村元宵节照灯碗的这些风俗,都是人们对于过上幸福生活的期盼,是人们心中最朴素的美好愿望。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论积贮疏》里有:“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意思是说粮食多钱财多,足足有余,做什么不能成功呢?这里强调的也是粮食钱财多多,富足有余。
乡村里元宵节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就这样世世代代的流传着,它表示人们不忘祖先的荫庇。而人们用灯碗照照与生活相关地方的这一举动,是乡村亘古不变的风俗。这些风俗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一份情感的挥洒,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一种笃定。
新闻推荐
▲宁国工作室的墙绘作品之一。▲宁国(右)和杨伟俊在设计墙绘3D效果图。一个文艺的家、一个风格独特的店需要什么?你可能只缺...
宁国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宁国,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