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户帖 好似今天的户口本 □郑言
明太祖朱元璋,虽是个草莽英雄,但是作为君主却是杰出的。他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朱元璋,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而且还影响到了清朝。尤其是他在明朝初年大力推行的户帖制度,是一次严谨而全面的人口统计,具有近现代人口普查的雏形,而明朝官府所颁发的户帖,形同于现在的户口本。据悉,明朝的这次“人口普查”比美国(1790年)和英国(1801年)的“国情普查”早400多年。英国学者卡尔津曾撰文说:“此(编者注:即明朝户帖制度)为全世界最早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
大明王朝建立伊始,由于长年的军阀混战,版籍俱损,流民覆野,百废待兴。如何构建完整的社会统治秩序,是朱元璋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连全国有多少人口都不知道,何谈管理国家、发展经济?恰巧此时,南直隶宁国知府陈灌实行的户帖制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陈灌,字子将,江西庐陵人。他上任宁国知府后,发现当时的户籍情形极为混乱,“民有一户应数十户差役者”,也有许多漏口、脱户根本无须交纳赋税的。于是,陈灌“革兼并之俗,核欺隐之籍”,创立户帖之制(相当于现在的户口本),即在府内全面登记户口,每年核对一次。户帖制的实行,使得政府详细、准确地掌握了民户的乡贯、人丁、产业等基本情况,以便妥善地处理好户口、土地和赋役的问题。此法一推广,便受到宁国百姓的拥戴。事实上,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源远流长,据史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已实行,以后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完善。但早期的户籍仅仅只是官府管理人口、赋税的账册,只由官府掌管。
朱元璋认为陈灌推行的户帖之制甚好,便于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下令在全国推广。明初推行的户帖制度,其实是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过程,为保证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真实,朱元璋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是户部官员签字画押,强化责任。朱元璋下发诏谕,命户部“核民数,给户帖,户各具乡贯、丁口、田宅、僮俾、畜产,户部印验之。”户帖的格式和调查项目由户部统一规定,统一印制,登记的项目有:户的种类、户主的原籍、居住所在地、家里人数、年龄、性别、与户主的关系等。户帖有帖、籍两联,并于两联骑缝处写上编号、钤印,户部尚书、侍郎等,各级官员事先在户帖上押名。印制好后,出具榜文,颁发给州县官府。
二是州县政府正职兼任提调官。户帖下达到地方州县后,由州县正官兼任提调官,提调户帖的勘合事宜。官员将辖区内百姓一一清点过目,按照户帖上所列项目一一认真填写,并押名。然后撕下籍联,将户帖交给各户收执。
三是派大军复核,对漏报瞒报者严肃惩处。州县官吏回收完户帖籍联后,朝廷派军队介入进行驳查。军士分赴各州县,走乡串户,持户帖籍联挨家挨户比对、核实所填写的内容,比对结束后,将户帖籍联统一交给户部存档。如果发现有官民弄虚作假的现象要严厉惩处。朱元璋下旨说:“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这位草莽皇帝的这道圣旨尽管说的都是大白话,但是严肃法纪的意思却很明确。
四是朝廷视户帖为国家典籍,颇为重视。皇帝郊祀时,中书省吏员专门将户帖陈列于坛下,皇帝率百官行祭天大礼。祭祀典礼结束后,再将户帖藏于中书省。
五是朝廷规定,户帖每十年重新编造一次,县一级官吏每年都要统计辖区内的户数人口变动,报到州府,州府分类汇总后再上报到布政司,由布政司呈报户部,立案存档以备稽考。
户帖制的推行,有效抑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农民也能得到一部分土地,朱元璋下令减免税负、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实行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到了洪武十四年,洪武之治的成效已经显现,此时的百姓安居乐业。《明实录》洪武十四年十二月载,“是岁,计天下人户一千六十五万四千三百六十二,口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三千三百五。”
需要补充的是,在户帖的基础上,朱元璋开始推行黄册制度。相比于户帖制度,黄册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新闻推荐
丹阳故地,宁国府域;春穀城北,芜邑之南,有一处风景宜人之地——奎湖。奎湖今属南陵许镇,自古人地灵,才俊辈出。今邑人效法前贤,笔...
宁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国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