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法治根基 护航乡村振兴 全面开启安徽省法治乡村建设新征程
□本报记者周莹莹通讯员管强
根据司法部部署,到2022年法治乡村建设要努力实现“两完善三提高”,即涉农法律制度更加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更加完善,农村执法质量明显提高,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性明显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乡村。
号角已经吹响。为全面加强全省法治乡村建设工作,10月24日,全省法治乡村建设推进会在宁国市召开。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姜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宣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平致辞,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黄冰霓主持会议。
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和全国法治乡村建设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法治乡村建设工作,对法治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如果有法律困扰,不用争不用吵,到‘超市’里逛一逛就能迎刃而解。”铜陵市枞阳县钱桥镇高丰村村民吴大姐前不久遇到一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她带着困惑来到村里的“法治超市”,律师“服务员”热情接待了她,并把问题予以妥善解决。
放眼全省,各地乡村迎来了新时代的华丽转身,背后既有村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领头雁”的示范引领,也有农民顺应时代发展作出的自身努力,更有“法治”这剂“妙药”的及时注入。近年来,安徽省法治乡村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涉农地方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进村入户,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扎实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向农村有效延伸,有力提升了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打通法治宣传“最后一公里”
“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好!法律维系社会,正义铸就和谐。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老年人权益保护案例……”每天上午9时,宁国市胡乐镇霞乡村“法治大喇叭”都会传出熟悉的声音,送来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每到这个点,76岁的陈大爷总会端出凳子坐在屋外细细聆听。“节目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可每件事都将一个法理说得明明白白,我们老百姓爱听,从中实实在在学习到了法律常识。”陈大爷说。
法治乡村,普法先行。“法治大喇叭”村村通建设工作是宁国市2018年度法治文化建设重点扶持项目,旨在发挥无线广播平民性、大众化优势,填补偏远农村、留守人员普法工作空白,提高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实现法治宣传“进村入户到田头”。
在黄山,西溪南镇琶村村新一期的法治讲座热火朝天。台上,司法行政干警以民间借贷、婚姻彩礼、相邻权等十种基层常见纠纷问题为切入点,就相关法律规定和如何维权作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台下,50多名“两委”干部、支部党员、“法律明白人”认真记录,有的还打开了录音,要把“知识点”带回家消化。
这场讲座是黄山市法宣办联合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开展“百场法治讲座进乡村”活动中的“百分之一”。为了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黄山市突出村“两委”干部和“法律明白人”等重点人群,通过组织普法讲师团成员、法官、检察官、律师及法律工作者,以举办法治讲座的形式,组织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学习法律知识。目前,全市已举办法治讲座101场,受教育的村“两委”干部和“法律明白人”以及大学生村官突破万人。
安庆市新建“农民法治文化乐园”“农村法治文化广场”149个,各村建立法治宣传栏、法治文化村庄(长廊)1545处。桐城、岳西、望江将“礼让”“乡贤”“不越雷池”等地域文化创新地融入法治阵地建设当中,兼具乡土文化和法治文化的农民法治文化乐园、广场等在安庆广袤农村星罗棋布,形成宜城独有的乡村法治文化风景,村民在徒步“风景”中自觉接受法治教育,“以文育人”正悄然实现。
池州市法宣办与青阳新农书画联谊社合作共建成立“法治农民画创作基地”,创作了200余幅法治农民画作品,生动描绘了宪法、廉政、环保、食品安全等法治内容,并植入到美丽乡村法治阵地中,法治农民画《宪法法律知识竞赛》喜获第十五届全国法治动漫微电影作品优秀奖。贵池区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民歌与普法宣传巧妙结合,创作了《七五普法有目标》《当好人民普法员》《法律知识要记牢》等一系列普法民歌,其中《当好人民普法员》被司法部选中作为原创金曲在全国进行展播。
惠民法律服务“送到你身边”
在宿州市泗县大杨乡小丁村,有一条排水沟穿田而过。村民们为了避免绕路种地,就用石子填了沟。可是这样一来,造成了上游时圩村的排水不畅,村民就不乐意了。原本交好的两个村,因为一条排水沟闹得不可开交。两个村都认为自己没错,便请来了乡贤刘运动评评理。“沟挡路,架座桥不就行了。”刘运动给两个村支了招,村民们动手清理石子建桥。如今,沟不堵了,桥也通了。
乡贤是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自2015年起,泗县屏山镇彭鲍村率先试点设立“乡贤志愿工作站”,通过群众推荐、个人申请、支部审查、集体研究、动态管理的方式,选聘老党员、老干部、老组长等乡间贤达驻站,参与法治宣传、矛盾化解、治安防范等工作。如今,这一模式已经覆盖全镇,进而推广到全市,乡贤能发挥各自特长,让村干部腾出了手,也给村民解了难题。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要突出问题导向,在破解难题中体现担当作为。针对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淮南市于2017年初开展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试点工作,通过多媒体网络客户端搭建平台,让群众对法律的需求直接通过网络平台与律师交流,为村民提供了多元化法律服务,帮助社区、村解决矛盾纠纷,有力助推了乡村法治建设。目前,全市共有101名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进驻671个村(社区),开展各类活动1779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647次,提供相关法律服务969次。
根据乡村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结构、风土人情等不同情况,各地紧密结合实际,实施“一村一策”,量身定制法治乡村建设“个性化”样本。广德市精心打造“解忧红马甲”志愿服务品牌,针对城乡居民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共性、个性和特别需求,精准招募志愿者,建立志愿服务队,专业化开展志愿服务。针对群众在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方面的共性需求,开展“和事佬”志愿服务,针对城乡群众的个性需求开展“专业帮”志愿服务,针对社区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开展“好朋友”志愿服务。“红马甲”志愿服务队已经吸纳志愿者296人。截至6月底,“红马甲”志愿者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00余件,未发生因调处不及时引起的矛盾激化和民转刑案件,有效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群众的积极作用。
淮北市濉溪县找准临涣古镇千年茶文化与现代法治文化、法治乡村建设的契合点,精准发力,建立“茶馆调解工作室”5个,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件,王士宏被评为2018年全国十大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同时,联合法院等部门创建“茶馆说理”模式,发挥茶馆新闻发布厅、舆情收集站、民间小法庭等社会作用和价值评判功能,为群众间的自发评判与相互点评提供空间,形成“百姓事百姓评、百家事人人断”的自治格局,有效提升了新时期村民自治水平。近期,在省司法厅的大力支持下,当地将对临涣镇规模最大的城隍庙茶馆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将其打造为省级法治文化示范基地,更好发挥茶馆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尖兵作用。
做好动态管理“后半篇文章”
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是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今年,为了进一步巩固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质量,做好动态管理“后半篇文章”,省司法厅、省民政厅、省法宣办对全省第1至7批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及各市、县(市区)评选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进行全面复核。
本次复核将省内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面纳入,涵盖了从2004年至2017年共计7批840个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荣誉称号的村(社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如果被发现存在有7类情形之一的,就会被撤销称号。通过复核,该保留的保留,择优进行推广宣传,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该撤销的及时撤销,该注销的及时注销,确保本地区各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的质量,防止名不副实,防止成为“形象工程”,防止成为刻意打造的“盆景”。
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中注入了新的内涵。安庆市宿松县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纳入了“美丽乡村”创建、综治、党建考核指标体系,有力地调动了各乡镇创建各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的积极性。
亳州市蒙城县岳坊镇围绕打造“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法治小镇工作目标,在自然村建设2个“法治小院”,在中学建设1个法治教育基地。2019年治安行政案件同比下降14%,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信访案件同比下降23%,无越级上访案件。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习惯得以加强,乡村治理良好法治基础基本形成。
积极培育安徽省法治乡村建设新风貌,还应着力抓好涉农立法和行政执法,不断强化乡村法治保障。宿州市与时俱进加大涉农立法力度,结合全市农村发展实际,从立法层面强化对乡村建设的保障力度。2016年, 《宿州制定市农村垃圾治理条例》,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成为全国第一部专门规范农村垃圾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在地方性涉农立法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宿州市乡村规划条例》起草工作已经正式启动,以推动宿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预计于2020年出台实施。
汇聚法治乡村“强大能量场”
当前,安徽省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农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民致富等乡村振兴任务十分繁重,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法治氛围为支撑。深入开展法治乡村建设,有利于在广大农村进一步营造法治实施的良好氛围,强化基层依法治理的法治基础,有利于促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妥善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为安徽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强有力保障。
姜明在全省法治乡村建设推进会上强调,要明确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基本要求和努力方向,全面开启安徽省法治乡村建设新征程。法治乡村建设不是依法治村工作简单延续,不是法治元素在农村平面化、简单化堆砌,而是在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更高层次的谋篇布局。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创多层次、低成本、高效率的法治乡村建设具体实现形式。要坚持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创新开展村民自治和多种类型的乡村治理活动。要大力整合提炼乡村法治资源,融入时代内涵。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要聚焦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和农村长远发展矛盾问题,夯实法治乡村建设深厚民意基础。紧紧围绕打赢三大攻坚战等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完善涉农立法、规范执法司法环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建平安乡村、打造民营企业良好营商环境、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等方面出实招下大力,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农村落地见效保驾护航。紧紧围绕群众面临的现实法律问题,努力做到法治乡村建设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紧紧围绕影响农村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进程的突出矛盾,使法治元素渗透到乡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使法律在解决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难题中发挥更大更有效作用,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持续健康深入开展。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的重点工作,涉及到法治建设各个环节,必须协同共进,久久为功。司法行政系统要统筹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等各项职能,把法治乡村建设做为司法行政系统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各项要求重要实践平台,结合机关干部下沉蹲点工作,深入基层村组,开展专题大调研大走访,对乡村、农民法治需求进行系统排查和仔细梳理,确保各项举措和服务供给更加及时精准高效。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引导各部门、各单位发挥职能优势,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法治乡村建设激励约束机制、工作动态跟踪机制、治理效果评估机制、预警机制等,强化法治乡村建设推进力度。
新闻推荐
11月8日至11日,由宣城市文联、宣城市作协主办,宣州区文联、宁国市文联、泾县文联、宣城市振宣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桃花...
宁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国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