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坛下的柳侯 纪念柳宗元辞世1200周年

柳州晚报 2019-11-17 07:05 大字

《荔子碑》柳宗元画像柳宗元四大政绩图

记者 赵伟翔 文/图

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刺史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年仅47岁。死后数年,他被韩愈“封神”,柳人立庙于罗池,至今为人膜拜。北宋文豪苏轼,书写韩愈祭柳之诗文,被人带到柳州刻碑于罗池庙,人称《荔子碑》,唱颂至今。

困于人间

然而,神坛之下的柳宗元又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呢?

元和十年(815年)三月某日,春光明媚,而长安城外却是“萋萋满别情”。

这一天,要离开京城的是柳宗元和其挚友刘禹锡,送别的除了亲友还有不少因仰慕他们的才华、名气而赶来慰问的士大夫。

看着这些衣着光鲜、踌躇满志的小辈,柳宗元或许会想起自己意气风发的少年和锐意进取的永贞革新时代。而如今自己却“独赴异域穿蓬蒿”(柳宗元《寄韦珩》)。

十年前,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戴罪于司马任上,无所作为。815年一月,柳宗元应诏回京,渴望有所作为。这10年间,唐宪宗虽然驱逐了“永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却继续革新,致力于削除藩镇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大唐正呈现出“中兴”迹象。

中兴,也曾是柳宗元最大的家国理想。于国,他始终渴望出将入相,在削除藩镇割据现状、改革弊政、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经济发展、再造盛唐中建功立业。于家,他以重振河东柳氏为己任,渴望改变自唐高宗时任宰相的柳奭没落之后,河东柳氏“五六代以来,无为朝士者”的现状。

因此,此次得以重返京城的他自然喜出望外。归家后,他四处走动,渴望留任京城。然而,不久后,朝廷的一纸诏书再次将他的梦想击碎,他被贬放到更偏远的广西柳州。

巧的是,长安至柳州,这艰险漫长的贬途,竟曾是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的不归路。唐显庆二年(657年)八月,曾居相位的柳奭被贬为象州刺史,不久被就地处死,辉煌一时的河东柳氏从此没落。

此时,43岁的柳宗元,虽正值壮年,竟已牙齿松动、两鬓斑白。以这样的病体赴湿蒸、虫蛇、文身之地,他显然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归期。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在当时的南蛮之地柳州,柳宗元苦闷而绝望。在永州时,他还年轻,虽为戴罪之身,却还有被重新召用的希望。他寄情于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等诗文、著作,待人赏识。而现在,他已两鬓斑白,重回长安的机会渺茫。他为此焦虑不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是“海畔尖山似剑芒”,水是“江流曲似九回肠”。他的精神世界亦如那首著名的《江雪》的藏头,寓于“千万孤独”之中。

然而, 就像每一条走投无路的大河坠落悬崖时都会形成气势磅礴的瀑布,惊天动地,震撼人心,柳宗元人生的“山穷水尽”也让他得以向天地求索,孕育出伟大的思想、独立的人格,书写出了传世的杰作。

挑战“神权”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

今年,2019年,是柳宗元辞世1200周年,柳州、永州及全国许多地方的人们都在纪念他。因此可以说,在辞世1200年之后,柳宗元依然“活着”。

这个后半生穷愁潦倒的士大夫有什么值得我们记住他?

在柳州,人们常常会提起他的“释放奴婢”“办学兴教”“种柑植柳”“凿井取水”四大政绩,或许还会提起雷塘祈雨。

柳宗元初到柳州时正值柳州干旱少雨,雷塘祈雨便成了他的一次例行公事。他未料到此事至今仍为柳州民间所演绎。

于柳宗元,“祈雨”是规定动作,不是他的本心,他心中并无所谓“神”的存在,还曾对所谓“天人感应”等封建迷信的理论进行猛烈抨击。

自汉武帝以来,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逐渐被尊为“王道”,其“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按此说法,天降祥瑞便是地方官施政得法,天降灾祸则便是失政而受上天惩罚。柳宗元却认为“天人无预”,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在《贞符》一文中指出“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所谓“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虚假的、荒谬的,人民才是决定朝代更替的决定性力量。祥瑞是不可靠的,只有施行仁政,才能使万民受益。

柳宗元敢于挑战权威,撕下了统治阶级以“天命”奴役人民的假面具,把“人本”思想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柳宗元的这些思想并非因仕途失意而宣泄的不满,而是基于其对真理的追求及对国家命运走向的深层思考。如他那篇著名的《封建论》,通过对“分封制”进行全面的历史的分析,雄辩地论证了郡县制的巨大优越性,是历史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有力地抨击了维护分封制的谬论,打击了藩镇们的气焰,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战斗性。

可以说,柳宗元对于时势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历史证明,正是藩镇割据让盛唐分崩离析,最终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泽被后世

遗憾的是,柳宗元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并不为时人所推崇,当政者也没有关注和采纳,这也是他作为思想家的一面鲜为人知的原因之一。

令人欣慰的是,他的一生给了柳州四年,柳州也给了他四年,让他在生命中最后的四年有机会去实践自己施政理念。

如何施行仁政,柳宗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其中,其“吏为民之役”等思想影响至今。

柳宗元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明确提出“夫为吏者,人役也”,反对官吏是役民者的观念。后来柳宗元在永州时,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同样提出“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官员所受的俸禄,都是出自百姓的赋税,不可“受其值,怠其事”(怠政),更不可“从而盗之”(贪污腐败)。

遵循着这样的思想理念,柳宗元留给柳州人民的四大政绩,无不闪烁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成为其思想的结晶体,光耀后世。如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谓柳宗元“吏为民之役”的最佳阐述及继承与发扬。勤政、廉政无疑亦是对所有公务人员的要求。

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

丹荔黄蕉居士字,剑铭衣冢后人思。

芟锄奴俗敷文教,藻饰山川费品题。

地以人传人以地,拜公遗像诵公诗。

1961年1月10日,著名诗人郭沫若拜谒柳侯祠,写下了这首《访柳宗元之遗迹诗》,准确概括了柳宗元在柳州的德政和文教之功。

这便是神坛下的柳宗元,不论人生得意与失意,始终不改初心,对斯土斯民施予最大的德政与担当。今天我们纪念柳宗元,绝不仅是仰慕他绝世的才华,更是他独立的精神与人格。

新闻推荐

耄耋夫妇34年捐资助学

安徽省合肥市,有一对夫妇,丈夫名叫黄先明,82岁,妻子名叫葛惠珍,81岁,夫妇俩始终秉持“助学圆梦”理念,用一点点攒下来的钱...

宁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国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