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畲族乡如何化解民族乡没有民族特色的尴尬
【编者按】
今年暑假期间,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成安徽“融长”一体化发展调研采访团,他们以皖浙两省交界处的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为调研对象,对这里以江浙沪市场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并进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蹲点调研,形成了一组文字。该团队今年获得了《南风窗》杂志社2019年调研中国全国30强团队称号。
澎湃新闻核实、编辑了这组文字,以飨读者。今天刊发的是这组调研报告的第三篇(文字略有删节)。
79岁的蓝开友知道,生命是有长度的,尤其在被医生告知患有轻微脑梗之后。但他心头的那道“梗”却是关于畲族民歌的。
蓝开友在家中唱起畲族民歌 朱昌晓 图
十几岁时,蓝开友在田间地头、山坡竹林间耳濡目染学会畲歌。1964年从徽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开始了近40年的教育工作。擅长音乐的他在1992年云梯畲族乡成立后,担任畲歌教学和编写的任务。教育与传承是蓝开友半辈子干的事,如今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云梯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这件事却使他有点力不从心了。
“我本来想带我孙子,但是他不愿意。曾经把他送到合肥一个音乐学院读了一年半,又跑回来了。这可怎么搞哟。”谈到畲歌的未来时,蓝开友深深叹了口气。事实上,蓝开友目前已有三个徒弟,但是由于工作忙碌,学习时间有限,目前也仅仅是停留在“会唱一些,离标准还差得远”的阶段。
没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乡
蓝开友所在的云梯畲族乡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隶属宣城市宁国市。全乡畲族人口共1823人,分布在云梯、千秋、白鹿和毛坦四村。千秋村作为云梯畲族乡畲族人口最多的村子,正在借民族特色为招牌大力发展旅游业,其村委会也早已关注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事实上,从2015年起,云梯畲族乡就提出了畲族特色小镇的建设计划,然而牌子虽然立起来了,但建设迟迟没有推进。民族特色不特,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短板。
千秋村入口处畲族风情小镇的牌子建立多年。 潘志成 图
畲族风情园曾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是所有农家乐公认的事实。但是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如今的畲族风情园近乎荒废。没了风情园,畲族风情旅游却不能就此作罢,无论是市场主体的农家乐,还是农家乐协会,亦或当地政府,都希望能够振兴这里的畲族特色。
近乎荒废的畲族风情园。 潘志成 图
“我们一直在为云梯畲族乡旅游业发展寻找出路,无论是为扩大规模的床位补贴办法,还是为彰显民族特色而悬挂彩旗、补贴墙绘、定制服装、统一建筑风格等等,我们都希望做好这件事。”云梯乡党委副书记孙燕明很是坚定。
但是这些努力似乎没能成功“讨好”游客,“没有民族特色”成为游客们对这里最大的印象。“我们家有二分之一的顾客向我反映过在这里看不到畲族的东西。”明月人家农家乐店主坦诚道。
这些牵强附会的气氛营造显得有些尴尬,甚至被忽略不见。无论是农家乐经营者还是当地政府虽然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知道未来的生活该是如何,成效却仍难言显著。
畲族文化该何去何从?
作为“非遗”传承人,蓝开友更是明确地知道他应做些什么。教授畲歌,编写民歌集,开畲族历史文化讲座,参加“三月三”文化表演……蓝开友把自己的晚年与畲族文化绑在一起,但效果仍不尽人意。
蓝开友不服输,他往老家浙江寄去一封又一封信件,让那边的亲戚帮忙收集畲族民歌。来来往往的信件,一笔一划地抄写,蓝开友希望自己汇编成的《畲族民歌集》能够批量打印,让畲歌有物可传。
但是一本歌集力量尚微,文化的传承面前挡着太多客观因素而无能为力。
“我们是从浙江迁过来的,畲族人因为躲避天灾、战乱一直都在迁徙,安徽是最后一站,留下来的东西就最少,除了《盘瓠王歌》。这个(《盘瓠王歌》)要求我们畲族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唱下去,就保留得很好。”蓝开友这样解释。
除了迁徙的历史原因,云梯畲族乡在其人口结构上也使文化传承面临困难。“我们村子的畲族人是生活在汉人堆里的,居住分散,畲汉混居,畲族气氛不足,文化保留的就少。”千秋村党支部委员兰鑫对此有些无奈。不仅如此,截至2011年,云梯畲族乡畲族人口共1823人,占全乡人口的29.8%;2018年外出务工人员共1329人,占全乡人口21.8%。乡里没有畲族人,更没有年轻人,成为文化传承一大难题。
蓝开友说,虽有部分农家乐嗅到了畲族文化的商机,向他表示想学畲歌,但是又处于生意的上升期,没有人真的愿意停下来去“镀金”。“没有文化生意也不差”,民族文化也就陷入无人肯接的尴尬境地。
然而随着“蓝开友”们的老去,畲族文化该何去何从,没有人知道。住在蓝开友家附近的蓝桂花是“红曲酒”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也已经76岁了。她与丈夫胡言生掌握最原始、最纯正的红曲酒酿造工艺。但她不懂品牌,更不知品牌的运作让这一项传统工艺仅仅停留在小作坊程度。生产技术匮乏,无法长久储存也使产量受限。电动的小推车运输着上山下山的材料,这是他们最先进的工具。红曲的制作后继无人,这项“非遗”面临的现状比畲族民歌要更为严峻。
蓝桂花与丈夫胡开言介绍着红曲酒的酿造工艺。 朱昌晓 图
“原来不重视畲族文化的保护,当地旅游业发展后才开始挖掘,但是已经快要没有了。”云梯乡旅游干事蓝莉萍眼中尽是遗憾。云梯畲族乡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是在1992年成立民族乡之后才进行的。民族乡成立时间晚,留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时间也已经不多了。
来来往往的外地牌照取代了田埂与山地,这直接导致畲族“非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于当地村民雷金花来说,她所传承的畲族婚嫁礼仪除了在“三月三”节日表演上有所一用之外已经没有存在的空间了。“哪有人愿意用这种方式结婚,太麻烦了,现在都是用汽车接了。”雷金花对这一现象表示理解,她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畲族婚嫁礼仪在“三月三”节日上表演。 云梯畲族乡政府 供图
让旅游业搭上“非遗”的快车
对于云梯畲族乡目前来说,凭借靠近苏浙沪的区位优势与青山绿水的天然禀赋,这里的旅游业不会太差。
但是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灵魂,如果没有文化内核,云梯畲族乡该如何防止同类地区的突围与长续发展呢?也许畲族特色小镇的招牌能够赢来经济上的短暂成功,但是一段时间的“狂欢”之后呢?
如同2016年斥巨资打造的当地文化演艺厅,在从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请人表演过几次后如今已无人问津。
云梯乡老党委书记钟友根拿出云梯畲族中心小学的《唱畲歌》、《说畲语》课本,眼里尽是自豪。虽然他退休时云梯乡还没有开始发展旅游业,但是对于如今旅游业发展的困境他也略有耳闻。当他看到小学开设这两门课时很是欣慰:“有年轻人学,就有未来。”也许如今学习畲族文化的人群出现断层,但是我们至少在这两本课本上看到了努力,看到了希望。
“浙江省和江苏省出现的一系列旅游新业态为我们的乡村旅游规划提供了借鉴和范例,所以我们也会不定时地组织人员去浙江长兴等有旅游特色的地方去学习。”蓝莉萍这样介绍。除了浙江长兴外,当地政府与农家乐协会也多次组织农家乐业主去浙江景宁、福建凤凰山等畲族旅游发展区学习。“不收费,又能学到东西,当然愿意去。”国富农庄老板朱国富对此十分积极。
景宁新闻网也细致描述了这个位于浙江的畲族自治县在文旅发展上彰显出的决心与创新力。当地成功建成省级非遗旅游景区3个、省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2个。此外,还建设了畲族文化多媒体资源库,收录了畲族婚礼仪式、宗教祭祀等8大门类的视频、音像资源。同时,结合县域实际,打造了四季景宁的旅游节会活动、风情剧的展演活动等,搭建了特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平台,让“非遗”与旅游牵手得水到渠成。
畲族文化的建设像一颗种子,需要传承人、政府与市场三方共同播种、开花结果。如今在云梯畲族乡,这三股力量决心拧成“一条绳”。
该乡畲族文化站站长余小云对畲族文化未来发展满含信心,讲起未来的规划更是如数家珍:“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规划畲族文化旅游的未来发展。在基础设施上建设畲族文化馆、文化演艺厅与文化展览馆;在活动举办上,除了现有的“三月三”外还要增设元旦、国庆等节日活动,并且加强营造篝火晚会的气氛;在营销宣传上开设“安徽畲族之窗”、出版畲族文化尤其是云梯本地畲族文化的相关书籍……”
“以文化养文化”,蓝莉萍这样总结云梯畲族乡旅游发展方向。用传统文化养育现代化,让旅游业搭上“非遗”的快车,达成旅游与“非遗”共生发展,实现真正的“诗和远方”。
蓝开友去年又编了一首《欢迎客人到畲乡》。他想,下次“三月三“能有更多畲乡人会唱,能有更多游客来听。
“我也不知道我还能活到哪一年,搞不清,编还是继续要编的,编多少首也搞不清。”蓝开友不断抚摸着自己的手稿。
作者:郭振丹 摄影:朱昌晓 潘志成
指导:马星宇
新闻推荐
9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遭受“利奇马”台风侵袭的重灾区——宁国市霞西镇石河村塔里村民组。不久前还满目疮痍的灾后场面大为...
宁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国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