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五大臣”袁昶在芜湖的六年

合肥晚报 2019-09-17 00:45 大字

○袁昶

○袁昶手札

○1896年袁昶任职芜湖时的《齐民要术》刻本

袁昶何许人也?现在除史学界可能知者不多。他是1900年“庚子事变”时,力谏朝廷不可纵容义和团滥杀洋人与外国开衅而被处死的“庚子五大臣”之一。而最为重要的是,在袁昶官宦生涯中,有近六年时间是在芜湖任上的皖南兵备道道员,在芜湖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在芜湖燃起新学熊熊之火

1846年,袁昶出生于浙江桐庐,1876年他考中进士,并殿试二甲。从此一路为官。据史料载,袁昶还是近代知名学者,学术眼界十分宽广,诗文、书法、藏书、刊印诸业皆有突出成就,对西学也颇有研究,著述很多。尤为可贵的是,袁昶有思想,有抱负,且有个性,殿试考中做了近二十年的京官,特别是在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事务,深切感受中外差别巨大。所以,他1892年底升任皖南兵备道主官——道台后,就大刀阔斧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有不少人可能不了解道台是个什么官。其实,清代的道是介于省与府之间的行政机构,皖南兵备道分巡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和广德州,府衙设在芜湖,兼管芜关税,时皆尊称袁昶为芜关道道台。史料记载,在袁昶宦海生涯中,有近六年时间是在芜湖任上,这恰恰是他实践自己经世致用之学的几年。袁昶在芜湖为国为民所推出的一些措施,影响深远。

袁昶自奉旨到赴任皖南兵备道历时四个月。尽管他在日记里写道:“初到芜湖,诸事未有条理。”但其实他早就把芜湖情况梳理得有条有理了,因为他在年底一则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年自四月二十三日到任起,常关裁革陋规、汰除浮费、比较委员功过、整饬胥役惰勤,有司僚友笔秃唇焦,辛苦一年。”为此,他“以培养人心风俗,整饬民事吏事为己任”,提出了一整套具体实施意见,如“以五事严约僚属”,具体到禁绝门礼、不受私请、不徇私情等。可见袁昶履新芜湖这第一把火烧得很猛。

与此同时,一向倡导富国强兵、富国必先兴学的袁昶,还以芜湖中江书院为基地,燃起新学熊熊之火。据记载,芜湖早前就有中江书院,但过于狭小,且年久失修,袁昶到任当日见此情形便锐意振兴。经过多方筹措经费四千余两,增购基址,广拓斋舍,增设经义、治事两斋,新开实用诸学科。他还仿照江苏仪征阮焦山和浙江杭州灵隐寺藏书之例,创建一幢尊经阁,捐募官私各刻新旧有用书籍数万卷。一时间,书院面貌焕然一新,“文士荟萃兴中江”成为天下美谈。

而通过扩建中江书院,芜湖名声大振后,袁昶想得更远,所做的事更多了。首先,他经常给童生上课,还亲校书刊,引入掌故、时务、性理、舆算、格致(物理)等先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了引聘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才担当学舍主讲,袁昶首先想到了名噪一时的严复。严复因故虽未能成行,但他却书荐大名远扬的江南大儒汪宗沂。袁昶调离芜湖前还为中江书院立案存银五千两作常设经费。可以说,中江书院真正的鼎盛时期是在袁昶来到芜湖之后,此后中江书院培养了一批讲求实学的优秀人才,辛亥革命前,有许多仁人志士就是从芜湖中江书院走出去的。

好事实事不胜枚举

袁昶是浙江人,又在主管农业水利的户部工作多年,因此他深知江南水乡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水患。所以他一到芜湖任上,即捐银五千余两修筑江堤,并亲自察看工程。不到两年便修好了从大关亭到澛港十二里的江防大堤,还新筑江堤三百七十丈,同时拆修各处陡门,以备水潦启闭。从此芜湖内湖外江圩垸所围数万顷良田,蓄池有资,旱涝有备,水灾大为减少,粮食产量大为提高。此乃袁昶履任于芜的第三把火,也是最得芜湖人心的一大好事。在袁昶死后第二年,即1901年夏天,东南地区遭遇数十年未有洪涝灾害,芜湖虽处江湖众水之汇,而袁昶所修筑的圩堤却固若金汤。据史料载,当时的芜湖老百姓曾发自内心地说,“生我者,袁公也!”

而通过兴修水利,熟悉农业的袁昶发现芜湖一带也可以种植桑树。于是他筹措资金购来桑苗数十万株,多方收集养蚕植桑资料,还亲自从浙江请来有经验的人来芜湖教授乡民种桑养蚕纺丝。这样使得种桑养蚕纺丝也成为皖南农民除种水稻之外的另一生存之道。袁昶还设课桑局,刻印《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专业书刊,即便后来他调离芜湖,他所倾力推广的农桑之道仍得以传继。

除此之外,袁昶还理清了关税和整顿吏治。在芜湖近六年,他时常询民情疾苦、商旅利弊,常讲国情差别、行政兴革,一直未有怠慢松懈,芜湖政界、商界也风清弊绝,吏民无不称道。为官一任,造福四方。袁昶在芜湖虽然主政时间不长,但好事实事却不胜枚举。

甲午战争爆发,时局动荡不安,盗匪出没无常,给长江沿线尤其芜湖治安造成严重威胁。袁昶积极筹划防务,多方筹措资金招募乡勇组建“保卫编”一营。1902年芜湖商埠巡警局正式成立,招募巡警三百人,兵勇主要就来自袁昶早期创建的保卫营,这是安徽最早设置的警察机构。甲午战争后,芜湖禁关,皖江南北谷贱伤农,百业坐困。袁昶积极主张开禁,获得朝议支持。作为四大米市之首,轮船运米出口,缴纳厘税自始此。1896年,作为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者,袁昶还在芜湖率先设立新式邮政局,取代了旧有的驿馆和民信局……

因“力谏”而遇害

1898年,因政绩突出袁昶调任京官,在朝堂议事中一直秉承直言敢谏的作风。起初很受重用,两年内也一路擢升。但1900年注定是历史上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继清王朝主抚义和团向洋人宣战后不久,外国联军便攻入紫禁城,威逼清廷签下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这一年是农历庚子年,史称“庚子国难”。慈禧经过来回摇摆,最终支持主战派。并在6月21日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等十一国宣战。

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形势非常看清的袁昶从1900年5月到7月,单独或会同许景澄连上三道奏折《请急剿拳匪书》、《请亟图补救之法以弭巨患疏》和《请速谋保护使馆维持大局疏》,提出“奸民不可纵,使臣不宜杀,外衅不可开”,力谏朝廷不可纵容义和团滥杀洋人与外国开衅。并在慈禧几次召开的御前会议慷慨陈词。同时,大臣徐用仪、联元、力山等也联名支持袁昶的意见。但最终都未被采纳。

史料载,联军占领天津之后,有步军统领衙门弁役到袁昶家,说诸大臣在总署相候议事,请他过去。那时情势危机,议事频繁,所以并未引起袁昶的怀疑。实际上却把他送到刑部,不加审讯,第二天就在菜市口与许景澄同时被杀。袁、许二人从容就义后才上报慈禧,是名副其实的“先斩后奏”。第二天,慈禧下诏追述其“罪状”称:“平日办理洋务,各存私心,每遇召见,任意妄奏,莠言乱政……实属大不敬”,这是以“妄奏”、“不敬”罪判死刑。徐用仪当时被慈禧派往外国使馆谈判退兵之事,主战派称之为“勾结洋人”。袁昶遇害后,徐用仪为其收尸,也遭忌恨。不久,徐用仪与另外两位曾支持袁昶意见的联元和力山也被砍头。史称“庚子五大臣”。

因为袁昶在芜湖为官几年深得民心。当他遇害的消息传来,全城哀恸,中江书院师生更是痛不欲生,汪宗沂含泪赋诗纪念。

所幸的是,就在这一年的年底,清廷根据十一国列强提出的《最后议定》第二款要求,为主和派代表人物袁昶等平反。史料载,袁昶昭雪后,芜湖地方将尊经阁更名为以袁昶的字命名的怀爽楼,后于中江书院建袁太常祠,汪畸撰《袁太常祠记》刻石传世。张之洞过芜湖写有四首七绝,表达了他对得意门生袁昶的深切悼念,其中第二首曰:“民言吴守治无双,士道文翁教此邦。白叟青衿各私祭,年年万泪咽中江。”

多少年后,芜湖也没有忘记袁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芜湖在青弋江上新建一座桥,取名元泽桥,然百姓常以袁泽桥称之以为感恩,就连现在的许多出版物,包括地图、路标、地方文献和报纸等,常把元泽桥写成袁泽桥。对此,有史学者甚以欣慰,并就此进言将现名元泽桥正式更名为袁泽桥。毕竟,芜湖历史上还真的有过一座叫做袁泽桥的小桥,还有个因桥而得名的袁泽巷和袁泽桥街道,以及那一份舍不去的怀爽情结。

□张双柱程堂义

新闻推荐

宁国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信 点赞马鞍山红十字公益救援队

本报消息记者董磊通讯员方必来报道“哪里有危险,你们就冲向哪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抗灾壮歌,矗立了一座座长存不朽的精...

宁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国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