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歌传承人蓝开友的困惑

澎湃新闻 2019-09-02 18:56 大字

【编者按】

今年暑假期间,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成安徽“融长”一体化发展调研采访团,他们以皖浙两省交界处的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为调研对象,对这里以江浙沪市场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并进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蹲点调研,形成了一组文字。该团队今年还获得了《南风窗》杂志社2019年调研中国全国30强团队称号。

澎湃新闻核实、编辑了这组文字,以飨读者。今天刊发的是这组调研报告的第二篇(文字略有删节)。

7月中旬的一个傍晚时分,一辆大巴车绕过蜿蜒的山路,停在了一家农庄面前。这个点是晚饭时间,这辆从上海来的客车,每天都会在这个时间载着游客返回住所。

李香兰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她待在这里的第五天,游过村子后,她发现这里与之前旅行社所宣传的畲族乡还是有点差异。和想象中的不同,她并没有感受到当地浓厚的畲族特色,这使她有些失望。

她所游玩的宁国市云梯畲族乡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于1992年正式成立。全乡人口6100余人,其中畲族1800人左右,且分散在各个村落的山间。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古老的畲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日渐式微,而缺乏了民族特色内涵的畲乡,就连山水也变得不那么独特了。

事实上,这样的感受也是当地不少以畲乡旅游为业的村民的感受。他们也在想方设法如何增加民族特色,比如每年政府搭台的“三月三”,但这似乎还不够。多年参与“三月三”演出的当地人蓝开友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前,人住都住不下来,现在住的时间长了,看到畲族文化方面的东西都淡化了,又不大想来了。”

白鹿村航拍图。

“教他们,让他们学会去唱”

教过书,也当过校长;既是政协委员,也担任过民委委员,蓝开友的一生经历了很多。1980年参加国庆观礼、1984年成为小学校长、在任民委委员期间为云梯架设高压电而奔波……忙碌而充实的一辈子里,教育在他的心中却独占一头。

1964年,蓝开友刚从徽州师范学校毕业,就回到家乡的云梯小学任教。那时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教孩子们上音乐课,但却很少有唱畲歌的机会。“那时候不唱畲歌,畲歌有,但是不提倡,唱的都是其他各种歌曲。”他回忆道。

然而,一心扑在畲歌上的蓝开友却没有因此而消极。在这期间,他仍然坚持学习和研究畲族歌曲。通过教学工作的便利,他编写了一些新歌,偶尔也教教孩子们演唱畲歌。

时间转眼到了1992年,教育改革开始在当地实行。由于老一套教学方法的落后,彼时担任校长的他毅然选择了辞职,转去从事畲族歌曲的研究工作。正是在同一年,民族乡正式成立,畲族文化终于得以“光明正大”地登上教学舞台。可惜的是,蓝开友却与这一切擦肩而过。

即使身不在其位,他也未曾放下过心心念念的孩子们。抽时间给孩子们教唱畲歌、培训畲族老师、帮忙“三月三”歌会的节目排演、开展畲族文化的讲座……只要还有机会,他都愿意为畲族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如今,云梯畲族中心小学已经开设了畲语课和畲歌课,并且配有专门的老师和教材。从这里出来的孩子,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畲语,会唱几首畲歌。但仅仅会说几句日常的畲语,会模仿着唱几首畲歌,算不上真正的学会,而这离蓝开友期待的畲族孩子的模样,也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教畲语,教畲歌,这两个东西一定要完成,这个畲族文化要去继承,”蓝开友说,“年轻的一代不会忘记,后代的畲族文化不会脱节,才能继承下去。”

云梯畲族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上畲歌课。

“只要带一个出来就好了”

对于蓝开友来说,2011年是特别的一年。这一年,他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云梯畲族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一本小小的红色证书,促使蓝开友真正开始考虑畲歌的“继承人”问题。

第一个浮现在蓝开友脑海里的人选是他的孙子。本想着孙子会说畲语,又是自家人,学起畲歌来应当会比较容易。可年轻的男孩却对传统的畲歌有些排斥,即使去合肥进修了一年半音乐,最终还是不愿意继承爷爷的衣钵。

带着遗憾与无奈,蓝开友只好另择他路。好在有着“非遗”传承人的头衔,一些人寻着消息找到了他,并表示愿意拜师学习畲歌。“他们就想继承我这个传承人,”蓝开友坦言道,“但我很乐意教他们,有人学总比无人问津要好。”

然而,即使收了徒弟,“继承”也并未顺利很多。徒弟们大多平时工作繁忙,没有固定的时间休息,加上有的甚至不在本省,使得学习变得有些困难。于是,除了现场教唱,蓝开友也开始利用手机录音,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学唱畲歌。

“你们要跟我学徒弟,就要把唱畲歌的几种类型全部都学会,都要会。”无论徒弟是否有空,蓝开友也未曾降低对传承人的要求。在他的心中,能够的上畲歌传承人这五个字,徒弟们仍需要更多的热爱与努力。

蓝开友在院子里拉二胡、唱畲歌。

但畲歌终需有人传唱,文化才能得以延续,能否培养好徒弟,始终是蓝开友心上的一份愁。“我还是有点担心,他们对畲歌了解的太少了……”他轻轻摇了摇头,“离达到标准还差得很远。”

身为老师,教不了家人;身为师傅,又怕徒弟无法唱好畲歌。“后继有人”这件事,真的比蓝开友想象得困难得多。年轻一代不愿意学、没时间学,使得这份沉甸甸的畲族文化难以传承下去。

“我最大的意义就是传承畲族文化”

蓝开友正视畲族文化传承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坚持——坚持数几十年如一日地去编写、推广畲族歌曲。

从1974年的《红太阳照畲乡》,到民族乡成立后的《畲乡好来畲乡美》,他逐渐发现,老一辈的人会唱畲歌,却不懂唱歌技巧,唱不好听,因而年轻人不愿意听、不愿意学。思索至此,蓝开友决定唱出更多新的畲歌的词,然后再编上新的曲子。

编畲歌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歌词不能深奥,但要遵守畲歌独有的规矩。也许是对音乐充满兴趣,或是出于对畲族文化的情怀,蓝开友对编写畲歌这件事情,保持着异乎常人的热情。《竹海林声》、《敬酒歌》、《唱不完畲乡的好春光》……一首首畲族的新歌曲,在他的笔下不断诞生。当被问及未来还打算继续编歌时,蓝开友自然地说道:“我也不知道我还能活到哪一年,搞不清,编还是继续要编的,编多少首也搞不清。”

今年是蓝开友第三年参与到《畲族民歌集》的歌本编理中,但搞普查收集歌曲,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二十几年来,他陆续利用各种渠道,听更老一辈的人唱歌、借助浙江老家的文献资料和掺杂部分当地民歌等,不断完善着民歌集的汇编工作。他所编出的歌本中,有部分由自己作词作曲的,甚至被选入云梯畲族中心小学的畲歌课本中。

蓝开友参与编理的《畲族民歌集》。

在编理歌本的过程中,蓝开友依然在不断思考着,既然歌本是畲歌的承载物,看过了歌本也算了解了一部分畲族文化,那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看到歌本呢?于是乎,蓝开友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编出来以后由乡里去出版,摆在旅游区设个点,买本畲族民歌看看,也好让游客了解畲族的文化。”

这个想法与云梯畲族乡渴望发展畲族特色的旅游目标不相而谋。恰好他的女儿蓝利萍如今是乡里的旅游干事,每天都奔波在全乡的旅游发展事业上,这正好有利于蓝开友施展他的畲歌传承空间。他试图用原创的畲歌传唱给更多的游客,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畲族和畲族文化,也为畲族文化找到一处栖息之地。

无论从前还是现在,只要能多为畲族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蓝开友就觉得无愧于心了。“我自己懂得畲族文化,我应该给本民族做点贡献。”这就是他坚持了一辈子最大的理由。

第二天一早,白鹿村的高山上,一方小小的院子里传出了一位老人悠悠的歌声。山脚下,休息了一夜的大巴又像刚来时一样,载着满车的游客,向上海驶去。

上车前,李香兰听农庄的老板娘说,村里的畲族演艺中心快要建成了,到时候会有畲族特色的文化表演,还会举办真正的篝火晚会。她准备明年再回来看看。

作者:吴沁梅 摄影: 朱昌晓

指导:马星宇

新闻推荐

架起抢险救灾“生命通道” 宁国交运局抗台救灾纪略

宁国交运局抗台救灾纪略

宁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国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