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青青又一年

黄山日报 2019-05-08 07:00 大字

□江红波

又是人间四月天,远在歙东群山深处的家乡,鲜嫩的茶叶又开始吐绿。茶棵地离我的当下生活渐行渐远,可每当茶季到来,总忍不住地回趟山里。

娇艳的映山红,在春天里点染了山林;“吁——贵就”“吁——贵弟”的鸟鸣,在茶棵里呼应。茶棵吐绿的时节,老母亲很早就去地里摘茶了,我是来去匆匆不能摘几个茶,只为陪在她身边听她唠嗑。茶是嫩芽,带着细细的绿色绒毛,像一只绿毛笔,像雀舌。稍大一点的,钻出老叶的怀抱,一个芽一片叶,聆听着鸟语花香。

少年时代的记忆里,茶季是从“五一”放假开始。立夏到来,满山遍野一片绿意,几十年生的老茶棵,对村童而言就是高大的灌木丛。学校顺应茶农的需要,每年都要放半个月茶忙假。没有作业,只有摘茶。早出晚归,是天天考试评估,父母敦促着“摘茶拔草,不分大小”,一天二三十斤,或是三五十斤,都是常有的日子,手指先是成了乌鸡爪,然后是开裂,忍忍吧,包了橡皮膏,继续摘。

村里的大茶厂忙碌起来,杀青锅、扭茶机、滚筒,从黄昏开始响起,尖锐的摩擦声开始沉闷,茶叶的香味就飘荡出来。轮到我家时,背着生叶去茶厂,巨大的轰鸣声,每个人都要扯着嗓子才能听见。父亲做茶回家多是在夜半或是凌晨,我们都睡了。看到父亲时,往往是在上午,嗓门的高低就知道价格的好坏,要是一天超过一百元,那份感觉就是富翁。那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做好的干茶只有一个名称——“屯绿”,感觉像个山村的姑娘。从茶叶名字,有点儿腼腆,却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外销海外的徽州名茶。

县茶厂到村里定点收购,看茶打样开票登记的,一群讲着城里话的人在村里出现。为方便茶农,还攀援五六里到山腰平坦源村的土墙舍设点。茶季结束,村民都去给茶厂挑茶到车站外运。下山的路陡峭,棉布茶袋容易碰着石头或勾着荆棘扯裂,我的任务是到山脚下接过家人的担子,负责挑平路。

在城里读了三年师范后,我到邻村汪满田教书,在山峦茶棵地间的石板路行走时,突然发现茶园变样了。有人去上海打工,找到好的茶叶销售市场,需要赶早的嫩茶早茶。粗大的老茶棵,只是似乎一两年的时间,在春茶结束,全被齐根部剪去。夏秋时节,拔出了嫩芽,秋天里成为筷子粗两尺高的茶枝,冬天来了平安过严寒。

修剪过的茶棵开春时嫩茶来得早,价格“呼啦”上去了。家里的大锅就可以做茶,堂前石灰地面上铺一层毛炭火。父亲趴在大锅前出焙,母亲在堂前烘茶。当天半夜,或是第二天早晨,小小塑料袋拎着,有了一个前所未闻却又恰如其分的名字“黄山毛峰”,收益比以往多了,茶农们很开心,做毛峰卖,拎着一点点,钞票却是一大叠。卖茶辛苦起来,收茶的小贩多了,价格有高低,各村庄茶价不一,没有手机的时代,靠两条腿奔走,来往路上皆是卖茶人。

汪满田有个叫汪芳生的茶师,思考着茶叶的附加值。出焙揉好的茶叶,摆弄捆扎一番之后,创新了茶叶的品种,先是“黄山绿牡丹”,然后是“海贝吐珠”。茶农在晚上或雨天,整理着成条的春茶,不畏辛苦地做花做朵。普通的茶有了艺术的名称,有了漂亮的外形,价格也就上去了。早晨卖茶,拎着竹篮或是塑料袋,去街上卖花卖朵,茶农的脸上笑靥如花。

小村的年轻人开始闯荡茶叶市场,在外面开着茶叶店,见着大城市的世面,这里那里的倒腾茶叶卖,哪里比得上自己回家乡收茶经销划算?山清水秀处,云雾弥漫中,茶的品质绝对好。渐渐的,山里的茶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汪满田牌“滴水香”。在上海南京的各大超市攻城略地,有了很大的影响力。

品牌的茶叶,政府是保护的。一样保护的,还有税收。茶农以卖茶为生,政府则是依赖农业特产税来运转,茶叶只能卖在本地,方便控制税源,增加收益。唯一通向山外的路上,设了关卡,各类车辆路过都要检查。1996年,我离开山里去合肥读书,同学让带二三十斤毛峰茶,虽然根据政府要求交了增值税,结果在乡检查站、县汽车站、还有宁国半路上,几次被拎下来过秤。茶叶市场的经营,条条框框约束着。

时代在变化,中央对农产品的关注和重视,很多政策在调整。茶叶税,成了一个历史的名词,消散了岁月的尘埃里。在外帮忙亲戚开茶叶店的小伙子,随着年龄增长,见识的广博,资本的积累,他们回到家乡做实业。在改革开放的潮头,他们勇做弄潮儿,办起了茶厂,注册了“竦岭”“牛场坳”“竹岭”“岱岭”等商标,还申报了原产地保护。虽然还是毛峰,但都有了自己公司的名称,借以区别他人。“黄山毛峰”这个词语,大家都可以说,也就平常了。科技发达的时代,有着外面的信息,有着家乡茶园的实力,茶农们不再为卖茶而辛苦太多。

茶品也是人品,外地的老板看中的不仅仅是高山茶,更是山村企业小伙子的淳朴。年轻人读书打工渐渐去了外地,回家办厂的年轻人逐年获得留守村民的信赖和信任。村两委换届选举,村民不约而同地把票投给了他们。引领乡村致富,带领村民奔小康,应该获得赞誉和掌声。

回家采一天茶,看着满山的茶园翠绿,看着茶叶间的嫩芽,看着村头村尾的茶叶加工厂,山村的那份富足和幸福都在其中。时代在不断变化,小村走出去的年轻人家乡情怀浓郁,都利用假期忙里偷闲回家。朋友圈里发着摘茶的信息,宣传着高山茶的品质,做着各自的微商。茶农的后代们以这样那样的方式,铭记山村的希望,吃水不忘挖井人,成长不忘茶叶情。

年年岁岁茶相似,岁岁年年人变化。茶叶青青又一年,我期待着山里的茶叶,它们散发出自己的清香,在春天里飘向山外,飘向大都市,走出国门,给茶农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温情。

新闻推荐

对标一流抓发展力争上游显担当

□东宣问道发展前沿地,谋求发展新跨越。4月19日至21日,县委书记李明月率县党政代表团赴宁国、广德考察学习并主持召开座谈...

宁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国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