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积极构建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

宣城日报 2019-01-16 10:36 大字

本报讯近年来,宣城市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规范管理,提升能力,形成了标准逐年提高、对象不断扩大、政策合理衔接的兜底保障体系,为困难群众构建起一张“兜底保障网”。据统计,2018年,宣城市农村低保保障人数65222人,覆盖面为3.02%,扶贫任务地区保障人数为47641人。

提高保障水平,增加服务对象获得感。根据对低保对象分类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全市对A类、B类人员分别按不低于补差水平的30%和20%增发保障金,形成了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大力实施健康脱贫兜底“351”工程,对贫困人口经各类保险报销后合规医疗费用按10%的比例实施救助;对贫困人口在省域内合规医疗费用超过个人自付封顶额时,超过部分由政府兜底保障。2017年以来,宣城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和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纳入低保办法,将因病因残的家庭刚性支出列入评价体系,扩大扶贫对象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对象参照单人户按程序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推进规范管理,提升救助工作精准度。市民政局印发了《宣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和《宣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民主评议听证票决实施办法》,细化了低保的申请及审批程序。对于符合低保条件,但评议未通过的,县乡两级可经入户调查作出直接认定。探索建立低保无纸化受理平台,方便快捷地为群众办实事。全市城乡普遍建立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救急难”主动发现机制等。2018年11月,宣城市在全省率先对申请特困供养的对象进行经济状况核对。为实现精准救助,宣城市在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创新对象认定机制,提高社会救助的精准度。2016年,正式建立了全市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目前,宣城市核对平台已实现了民政、公安、人社、工商、税务、财政及公积金等部门24类数据的实时共享,开通了三条救助核对通道,在全省位居前列。两年来,该平台共为城乡低保、住房救助、特困供养等救助项目核对37.5万人次,救助精准度显著提高。

强化日常监督,确保兜底保障公正性。2018年,宣城市结合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低保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通过全面排查、认真整改,以简政便民的实际成效取信困难群众。全市通过建立低保经办人员近亲属低保备案制度,对申请享受和正在享受低保的低保经办人员近亲属进行备案登记,县级民政部门100%入户调查。制定《宣城市城乡低保投诉举报核查办法》,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全面接受社会监督。结合民生工程推进,全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信息公示机制,对相关政策、办理流程及受益对象,实现了村(社区)公示栏和网络双重公示。探索引入第三方组织进行绩效评估,宣州、宁国、泾县等地先后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低保对象进行入户核查,确保保障金及时送到困难群众手中。

(本报记者顾维林)

新闻推荐

河沥溪街道 全力推进“大棚房”整治

宁国讯元旦夜,宁国市河沥溪街道最后一处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大棚房违章建筑被拆除。此次“大棚房”再排查、再整治是河沥溪...

宁国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宁国,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